釋蓮央上師講解:梁皇寶懺的精要 (七)

佛法開示(續上篇) 我們再深入的探討會更清楚明白,三業裡面之所以會起身口業,都是從意裡的貪瞋癡而來,三毒中的貪毒之根源是起於八識種子,而發現行的貪心,因貪心指使手足口舌去偷盜拐騙,把父母物、師長物、眷屬物、一切眾生物, 諸天諸仙物,我們都想要佔為己有。於是思想不能夠分清楚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接受相信錯誤的邪言及邪法,因此起了貪心、起了瞋心,這都因為愚癡無明所造的業,佛經上說:「防意如城。守口如瓶」。華嚴經云:佛子。若起一瞋恚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意思是說,在修行佛法行菩薩道上,最大的怨賊就是我們的瞋恚心,佛經上說:搶走了我們功德法財最大的賊,就是這個瞋恚賊,所以說:一念瞋心起, 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當我們起瞋恨心的時候,對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至親都起貪慾心、起瞋恨心,何況其他跟我們沒有相關的六道眾生呢?當我們起瞋恨心的時候,自己不會察覺到,自己的瞋火已在猛燒功德林了。這都是因為瞋恨心才會去惱害、殺害、毒害眾生,這個瞋恚心不論有智慧的,沒有智慧的都不能免除,尊貴或卑賤的人都具有,所以說天子一怒,伏屍萬里。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中,而不能了脫生死,都是因為心裡起了貪慾、瞋恚、愚癡以及邪見的意念所導致,而造十惡五逆的惡業,因此遭受三途痛苦果報。總而言之由以上三段,我們累世直到今日所造的無量無邊的仇恨怨對,都是因為有我身的執著而起了殺、盜、淫之惡業,因口業的不善,起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惡業。因意業的不善起了貪、瞋、癡之惡念,而造了十惡業乃至五逆四重罪,無惡不造。即然知道我們的意念驅使身口,身口又影響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跟身口互相影響,如此相續不斷,就跟眾生結了很多深重的冤仇,彼此之間的仇恨怨懟,數不清、解不開、理不盡,互相糾纏不清,於是墮入三途六道輪迴中,永無止息。其實造惡業,最重要的是三毒,可是真正去傷害眾生的是瞋恨心,因為貪不得,因為愚癡、不了解事物,所以起瞋恨心,愚癡的前面就是無明,所以煩惱有先後的差異。因此在懺意地的理論裡面,特別強調了懺悔瞋恨,也就是瞋恨是作為惡業發動先後次序的最主要根源動能。而懺悔的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控制心念,常常反省我們的心念,讓我們的心能平息下來,讓我們的心不要再造作三毒。一個人如果能在煩惱中及時生起善解、包容之心,化惡為善,就是造福!世間有很多事,都是因一時的心念偏差而造成終身遺憾。
    在拜梁皇寶懺之前必須先佈置莊嚴整個道場,壇城中間供奉所有佛菩薩除了供養佛以外,旁邊還供奉著龍天護法神眾,還有歷代的帝王、成仙的忠臣烈士,我們不只供奉給這些過往明王帝主、忠臣烈士仙班以外及所有十方三界的有情眾生、四生九有,也都能接受財法二施的供養,及能出離三界煩惱的牽絆。所以按照梁皇寶懺的儀式,必須要給父母師長以及六道眾生,設立一個牌位在佛的兩邊,然後向他們懺悔,並請祂們跟我們一起共行懺悔,在解冤釋結之後,再祈求諸佛菩薩的證明,然後祈願能夠令一切的有情眾生行菩薩道,同證菩提。我們堅信懺悔是消除惡業的原因,我們集聚在這道場來參加拜懺,雖然我們沒血緣關係,但慈悲心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同修之間沒有高低之分,用平等的心,就如同父母兄弟姐妹一樣。今日生生世世相隨佛前,肉身雖然有死,法身卻永不相離,在佛力加持下,令我們(拜懺的人說自己的法名或姓名),所懺悔的罪業消除清淨,我們的心與諸佛菩薩的心相同,我們的願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同。人有生必有死,事有成必有敗,世間人所希求好樂的尊榮跟富貴,是樓起也是樓塌。歷史上多少人物,風光的時候貴為帝王宰官,落魄的時候,為階下囚或是命喪荒野。世間的榮華富貴,水火日月更無常。佛陀一開始於鹿苑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在涅槃會上,最終還是講四聖諦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教法,這是以無常來輔助真常。所以我們不知在十方世界六道裡累積了多少功德,才得到今天的人身,千萬不可再錯過這次機會,若再失去人身,不知何劫才能再得人身,再聽到這萬劫難遇的佛法啊!不要以為事情永遠都會在這邊等你。時間不等人、機會不等人、法會也不等你,想到這個法會一旦結束大家分開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舉行法會再見面。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梁皇寶懺的每卷每段禮佛都必須要同時具備歸依三寶、懺悔業障、禮佛懺悔、發願迴向、發菩提心、神通感應度眾生乃至解冤釋結,都包含攝這七個思想、因果關係的串聯,而達成最後解冤釋結,發願利益一切眾生,離開三業道苦,能夠行菩薩道,最後登入十地,證得正覺。這一個菩提心的目的,是《梁皇寶懺》的核心思想體系的理論結構。這就是《梁皇寶懺》的作者寶誌禪師等高僧大德們的思想,在每段禮佛拜懺裡,彰顯這個思想,來成就功德,每一段都是這樣,由此可以見其用心良苦!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梁皇寶懺從第一卷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之間,都是以慈悲一切眾生,為整個懺文的核心價值,整個懺文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每一個概念都是以悲憫眾生,安樂眾生為核心的概念,這就是梁皇寶懺的精神,所以它的本名叫慈悲道場懺法的理由,就在於此。慈是給人快樂,饒益利他,也就是給予六道眾生,出離三界。悲是拔除救濟眾生的痛苦災難,也就是拔除六道眾生的三途之苦,乃至六道輪迴之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