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第五卷 - 解怨釋結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五 * 解怨釋結第九


一、【供養讚】梁皇寶懺第五卷祇園菓:梁皇寶懺每卷開頭一定以梵音唱誦一段供養讚,來祈請諸佛菩薩降臨加持。大家用真誠懇切感恩的心獻上供品,以示恭敬歡喜之意。十種供養諸佛菩薩的供品,分別為「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經、衣」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

【供養讚】祇園菓。滋味甚堪嘗。青瓜紅柿阿梨樣。茘枝龍眼堪供養。菴摩羅果世無雙。婆羅門仙人【注一】。親獻蓮臺上。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供養讚:祇園菓就是供養果。果供養 (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供果功德: 圓滿無缺,不受災害,受諸喜悅,早證佛果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裡開示講法,祇樹園裡的果子,滋味都非常香甜可口,很值得品嘗。有青的青瓜、紅的柿子、還有梨子,茘枝,龍眼等百果,都是最好最值得拿來作供養的,尤其是菴摩羅果(印度果實的名稱,中國稱為余甘子,就像芭樂這樣的水果) 更是世間最殊勝,最無可比擬的果子。所有眾有仙人都恭敬虔誠的捧上這美味香甜的百果,來供養諸佛菩薩及能通達諸諦微妙性,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且定力深厚圓滿靜慮波羅密的第五地菩薩,南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及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三稱

【註解】


【註一】、【婆羅門仙人】:眾友仙人。【眾友仙人】: (IAST:Viśvāmitra),是印度神話中最偉大的仙人之一。他出身於剎帝利,最後靠苦行修為變成了梵仙(意即婆羅門仙人)。根據神話,眾友仙人本來是一位剎帝利國王,名叫憍屍迦。他的曾祖父俱舍據說是「梵天之子」。憍屍迦看上了極裕仙人的那頭能滿足一切願望的如意神牛,提出用無數財富去交換它;被極裕仙人拒絕,於是憍屍迦就企圖用武力搶奪,但被極裕仙人的無邊法力輕易擊敗。他的軍隊被如意神牛消滅無數的兵士,100個兒子被極裕仙人的詛咒燒成了灰,從天神那裡借來的各種武器和法寶也被一一化解。這位國王認識到剎帝利的力量與婆羅門相比是如此渺小,下定決心修大苦行來改變自己的種姓。他拋棄了所有榮華富貴,讓僅存的一個兒子繼承王位,開始嚴厲無比的苦行。


眾友仙人修行1000年後,大梵天表示可以認可他為一位王仙(即剎帝利仙人);眾友仙人則認為自己的目的並沒達到,於是繼續苦行下去。他曾幫助一個渴望能肉身升天的甘蔗王族國王陀哩商古,在南天星空中創造了南十字座讓他待在那裡。


眾友仙人也苦行中也曾主持正義。有一個窮人的兒子狗尾被一位國王買下,要去做人祭的犧牲。眾友仙人同情他的遭遇,又見他聰明勇敢,就想要收他當養子。眾友的一些兒子表示反對,聲稱狗尾的出身太下賤,收養他就如同「吃狗肉」。仙人被兒子們激怒,詛咒兒子在一千年裡都要轉世成只能吃狗肉的賤民。因此眾友仙人是印度許多非雅利安部落和賤民集團的祖先。之後,眾友教給狗尾一個咒語,狗尾就憑着這個咒語免於一死。神王因陀羅發現眾友仙人如此可怕的修為後十分恐慌,派一名美麗的天女彌那迦下凡去誘惑他,企圖破壞他的苦行。彌那迦一開始成功地迷惑了苦行中的仙人,但後來眾友識破這是因陀羅的詭計,將彌那迦趕走,這段因緣的結果是產生了一個女兒,即著名的沙恭達羅。梵天見狀,親自趕來授予眾友仙人以「大仙」的稱號,但眾友表示他的目的是成為婆羅門,於是繼續苦行。天神們得知眾友仙人的苦行不僅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一個個嚇得心驚膽戰。因陀羅又派了一名天女蘭跋前去誘惑眾友仙人,但立刻就被識破(蘭跋被憤怒的仙人變成了一塊石頭)。最後,眾友仙人的苦行功果終於被梵天和所有天神所承認,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位梵仙。

二、【入懺文】代表即將開始,是一種輔助觀想內容,幫助我們進入整卷懺儀,並引導我們進入懺文,開始懺悔的前導。入懺文跟出懺文是一前一後,有引導與圓滿結束的功能。


這是《入懺文》的第一段是讚嘆---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及慈悲之力,所以要讚美。

【入懺文】 恭 聞


淨五眼【註一】之慈尊, 赫赫現光明之妙相; 開五乘【註二】之教海, 朗朗宣般若之玄音。 五十五位【註三】之聖賢, 念念菩提果滿; 五根【註四】五力【註五】之大士,塵塵解脱因縁。歸依則増長福田,禮念則消融罪垢。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願賜慈光,證明修奉。

【譯解】佛是具足五眼清淨的聖者慈尊。佛現出莊嚴光明相貌,非常的雄偉。佛用五乘佛法來教導眾生,且把般若智慧的道理明白正確的宣說出來。五十五位的聖賢因修佛法,而最後念念成就得圓滿菩提。並具足了信進念定慧之五根五力的地上菩薩。佛的境界裡每一粒塵土都是解脫的善緣,我們歸依跟禮拜諸佛,才能夠增福滅罪。佛能夠不動本座卻通往十方道場。佛的不可思議神通力能隨順眾生的需求而給予感應,願佛的慈光照耀我們,證明我們的禮懺修行是如實不虛的。

【註解】


【註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註二】、【五乘】:佛法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佛乘, 【註三】、【五十五位 】:就是四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五位。 【註四】、【五根】:是信、進、念、定、慧。 【註五】、「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1.信力對破邪信; 2.精進力對破懈怠;3.念力破諸邪念;4.定力能破諸亂想;5.慧力能破三界諸惑。

這是《入懺文》的第二段,是莊嚴道場的清淨,及莊嚴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身心非常恭敬虔誠的來禮懺。

【入懺文】上來奉為求懺某等,脩崇 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五卷,入壇縁起。謹備 燈燭果茗,珍奇妙供,普奉諸佛聖賢;稱禮洪名寶號。稽顙歸依,發露投誠。

【譯解】今天我們在這莊嚴道場裡一齊虔誠求懺悔,現在慈悲道場梁皇寶懺第五卷即將開始了。我們要以非常清淨的身口意,且恭敬的佈置道場,燃上最好的沉檀香,點上最亮的燈,並獻上山珍海味、及百花百果等最好的供品。做廣大供養諸佛菩薩聖賢,並誠心稱讚佛的洪名,祈請十方諸佛菩薩慈悲降甘露,洗滌我們層層的罪垢。

這是《入懺文》的第三段,是細述往昔的業習,懺悔罪業,祈佛加被。

【入懺文】切念求懺某等,遠從曩劫,直至今生。 迷五蘊【註一】之去來, 隨五濁【註二】之流轉。 五欲【註三】縈纏, 五塵【註四】交蔽。 五逆【註五】未除,起人我愛憎之念。五法【註六】未悟, 増自他煩惱之情。 因縁既以無差,業果實難逃避。 今則法衆虔誠之志, 各開解脱之門。歸依於聖教之中,洗愆於菩提海内。 情意如斯, 佛必哀憐。 仰叩洪慈,冥薫加被。

【譯解】我們非常懇切禮拜懺悔,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生。我們的身心因受色、受、想、行、識的無明五蘊牽引而迷惑,使我們的身心隨著世間的劫濁、愛濁、見濁、煩惱濁、命濁等五濁而流轉生滅,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塵外境的貪著。被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種種塵境所蒙蔽,於是做出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父、殺母、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對於人我起了貪瞋愛憎的執著心,因此不去體悟如何用出世間的正智真如,的無上菩提理論,反而被世間的名、相、分別的煩惱所轉換了。這都是因對五法不能夠理悟,所以就會自他起愛憎的煩惱心念,有了煩惱就會造業,有造業就會遭受到惡業的果報。現在我們要用很虔誠禮懺的心,來歸依佛法僧三寶,祈求佛的覺性海水,能把我們的罪垢洗滌乾淨,使我們能夠了脱生死。我們從讚佛功德、嚴淨身心、莊嚴道場、思惟往昔種種的煩惱、並虔誠懺悔,再次的祈請佛菩薩三寶能以偉大的慈悲功德力,赦免我們、加持我們。使我們惡業罪垢盡消除。

【註解】


【註一】、【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的色、受、想、行、識。


【註二】、【五濁】:就是劫濁、愛濁、見濁、煩惱濁、命濁。


【註三】、【五欲】:是五根(眼耳鼻舌身)。


【註四】、【五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加上法塵是六塵。


【註五】、【五逆】:是最重的過失,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父、殺母、破和合僧。


【註六】、【五法】:就是善法。就是: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五個是由世間轉換到出世間的五個法,由煩惱轉換到菩提的機制。「名、相、分別」是世間,「正智、如如」是出世間。從名或者相或從分別,轉換到正智跟真如,是由世間轉換到出世間的一個流程的結構理論。

三、【讚佛偈】每一卷在入懺文之後,都有一首讚佛偈,是讚佛的三十二莊嚴相,八十種微妙身行特徵,讚佛功德。

【讚佛偈】佛身清淨似瑠璃,佛面猶如滿月輝。


佛在世間能救苦,佛心無處不慈悲。

【譯解】佛身的清淨,就像琉璃一樣毫無塵垢。佛的莊嚴面相有如滿月般的光明圓滿無缺,佛能救拔世間所有眾生的沉溺之苦。佛的慈悲心遍滿十方法界,無所不在。

四、【歸命八佛】我們祈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有八尊佛為歸命懺主,來作為我們禮懺功德的證明。

【歸命八佛】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譯解】我們 奉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八尊佛。為我們作禮懺功德的證明,啟運慈悲道場懺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南無過去毘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毘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以上是過去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未來佛) 。每卷入懺開始都一樣。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五*解怨釋結第九大意】

「解冤釋結」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跟眾生有很多的冤結,將這個冤結化解並釋放掉,叫「解冤釋結」。冤家宜解不宜結,若是冤仇越結越深,就會彼此更加的沉淪,糾纏不清,於是冤冤相報永無止期。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去面對這個冤結並化解釋放掉。因果業報,絲毫不爽,若沒有傷害眾生,就沒有眾生來傷害我們,若沒有去刁難眾生,則眾生也不會為難我們。因此解冤釋結,是將已經結的冤仇要用很誠懇、很坦然的去把它化解消除,並要加倍的償還給別人,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與眾生結下新的冤仇,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安樂。

五、【懺文及佛號】每一卷的懺文,每誦一段懺文,就會禮佛一段。在禮拜每一段佛號的開始,一定是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每一段的佛名號最後二位菩薩,一定是無邊身菩薩、觀世音菩薩。無邊身菩薩是從安樂邊來看,為與樂。觀世音菩薩是從聞聲救苦邊來看,為拔苦。這二位菩薩都是能聞聲而至,隨處安樂,利益眾生。

【懺文及佛號】解怨釋結第九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眾生,皆有怨懟。何以知之?若無怨懟,則無惡道。今惡道不休,三途長沸,是知怨懟,無有窮已。經言:一切眾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諸眾生,心想顛倒,貪著世間,不知出要,建立苦本,長養怨根。所以輪迴三有【註一】,往來六道,捨身受身,無暫停息。何以故爾?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闇識相傳。無明所覆,愛水所溺。起三毒根,起四顛倒【註二】。從三毒根,起十煩惱【註三】。依於身見,起於五見。依於五見【註四】,起六十二見【註五】依身口意,起十惡行。身殺盜淫;口妄言綺(音起)語,兩舌惡罵;意貪瞋癡;自行十惡,教他行十惡,讚歎十惡法。讚歎行十惡法者,如是依身口意,起四十種惡。復依六情,貪著六塵,乃至廣開八萬四千塵勞門。一念之間,起六十二見。一念之頃,行四十種惡。一念之間,開八萬四千塵勞門。況復一日所起眾罪,況復一月所起眾罪,況復一年所起眾罪,況復終身歷劫所起眾罪,如是罪惡,無量無邊。怨懟相尋,無有窮已。

【譯解】今日在『梁皇寶懺』一起共修的我們,累世以來都有結下仇恨的冤家對頭,這又如何知道呢?假若我們沒有結下怨仇就不會有惡道輪迴,從現在到未來這三塗惡道輪迴,無窮無盡從未有休止過。佛經说。「一切眾生都有神識,只要有心的人都能夠成佛,也就是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但眾生的心卻起顛倒想,向外馳求。不識本有,背覺合塵。追求世間的名利,被五欲所轉,完全沒有出世間的思想。所以六根去貪著於六塵,而不知出離生死的重要。建立了貪、瞋、癡、三毒之根,起身、口、七支之罪,長養怨恨仇對,結下無明的種子。因此輪迴不休,墮入三途六道永不出離,於是來往於生死輪迴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的三界中從沒有停止。為何會如此?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無明和貪愛,起了貪嗔癡三毒根,又由三毒根起了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於是產生了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種煩惱見。由愛身故,起於身見。由身見而起我見,依我見而起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見。又依五蘊見,各處四見,則成二十見。又歷於過去已念,現在正念,未來當念,則成六十見。及加上根本斷常二見,則成六十二見。依身口意三業,起了身三業:殺、盜、淫,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三業:貪、瞋、癡等十惡行。眾生恥獨為十惡業之小人,於是教他人行十惡,且讚歎十惡法,又讚歎行十惡法的人,共成四十種之惡行。又因眼耳鼻舌身意,貪著色聲香味觸法,才有種種顛倒妄見,以假為真,以真為假,以苦為樂,以樂為苦,以善為惡,以惡為善等等。六根貪著六塵,追逐外面的塵境,乃至廣開八萬四千塵勞門,對無量無邊的外在塵境的愛著。所以念念之間就是業、就是罪,更何況是一日、一月、一年乃至終生所造的罪業。因為對財色名食睡的貪求,而殺盜淫妄不擇手段,製造無量無邊的怨恨妒忌。怨怨相對,相尋相報不止,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啊!這段懺文是說菩薩以救苦解冤為濟眾生的本懷,及說明眾生因什麼因緣而顛倒輪迴不已,且舉出顛倒輪迴的六個流程來說明,我們凡夫眾生,因為被無明煩惱迷惑,無明愛水,三毒十使,身見,身口意根十惡業,愛著六塵境界,從一念之間所生起的煩惱所造的冤仇惡業,因此在惡道裡輪迴受苦。菩薩不忍眾生受苦,希望眾生能解冤釋結。


 其實眾生從無始以來,始終要執著一個東西做成的「我」,命終之後把這個肉體丟掉,又去取另外一個肉體做為我。比如我們去投胎,見到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就執著那個是我,就把我的神識附在那個受精卵上面,然後就開始慢慢的成長,最後呱呱墜地,又出來一個我,無始以來就執著不放這個肉身的我,於是身見依起身、邊、邪、見、戒等五見。所以由此可知身見是最根本的煩惱。如果能夠破除身見,就不會執著這個色身為我,那麼就可以解脫。因為執著我,所以身體以外就是非我、就是別人的,能夠讓我這個肉體快樂的就去愛去貪,違背我的快樂的就產生瞋恨。甚至包括我的財物、錢、名位、房子,也都納入身見的範圍,屬於我的一部分,然後把身見我見一直的擴大,這時就會從身見的貪瞋痴關係裡產生一些造作,喜歡的就利益他,不喜歡的就排斥瞋恨他,所以產生了身口意的造作煩惱因而造作了惡業,最後因惡業而受痛苦的惡果報。

【註解】


【註一】、【三有】:佛教術語,對於有的三種分類,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1.欲界有:就是在五塵中見聞覺知的心,處處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領受的覺知心。2.色界有:是一念不生的心,作主的心。3.無色界有:也是上面這個心,但離開了色法,沒有色身,只剩下長住於定境法塵的極微細了知心。有是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三界外無有眾生、無有法。在佛陀時代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門四眾因修解脫行證道成為阿羅漢,自知自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其中後有即是往後不再受三界有的身體,由三界中完全消失而說為入無餘涅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亦說: 諸佛三界有的業報都已經究竟盡,沒有剩餘。


【註二】、【四顛倒】:這裡指凡夫的四種顛倒: 一,常顛倒,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 二,樂顛倒,於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 三,淨顛倒,於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 四,我顛倒,於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四念處是破此四顛倒的修行方法。


【註三】、【十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註四】、【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註五】、【六十二見】: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懺文及佛號】而諸眾生,與愚癡俱。無明覆慧,煩惱覆心。不自覺知,心想顛倒。不信經說,不依佛語。不知解怨,不望解脫。自投惡道,如蛾赴火。歷劫長夜,受無量苦。假使業報有終,得還人道。如是惡人,終不改革。是以眾聖,起大慈悲,正為如是怨懟眾生。我等相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摩訶薩,救苦為資糧,解怨為要行。不捨眾生,忍苦為本。我等今日,亦復如是。起勇猛心,起慈悲心,等如來心。承諸佛力。樹道場幡,擊甘露鼓。秉智慧弓,執堅固箭。普為四生六道,三世眾怨,父母師長,六親眷屬,解怨釋結。已結之怨,一切捨施。未結之怨,畢竟不結。仰願諸佛諸大菩薩,以慈悲力,以本願力,以神通力,同加覆護,折伏攝受。令三世無量眾怨,從今日去,乃至菩提。解怨釋結,無復讎懟。一切眾苦,畢竟斷除。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四生六道,三世眾怨,父母師長,一切眷屬,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大名佛 南無珠髻佛 南無威猛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德樹佛 南無歡釋佛 南無慧聚佛 南無安住佛 南無有意佛 南無鴦伽陀佛 南無無量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堅戒佛 南無吉祥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德敬佛 南無堅勇精進菩薩 南無金剛慧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一切眾生,終日在愚癡堆中。智慧被無明障礙住。心的光明智慧,被煩惱給障住。沒有智慧,所以沒有辦法覺知。不信楞嚴經所說:此想不真,雖有輪轉之佛語誠言。卻不知解怨以釋結,不望解脫以離苦。於是自投三途羅網,如飛蛾赴火,自燒自焚。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歷經無量劫的受苦,如同長久處在黑夜中,不知不覺。假使業報苦受盡,復為人時,還是一樣行惡,終不知改革自新。因此佛菩薩興起了大慈悲心,是為了要解救輪迴在惡道中的眾生怨結,因而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希望來救拔受苦眾生。菩薩把救助眾生的苦難,去行菩薩道作為成就佛道的資糧。在救拔不捨受苦的眾生的狀況,有時也會面臨眾生受苦的同樣過程,所以要忍耐勞苦。又因為我們看到佛菩薩修行的願心及實際實踐的榜樣,所以我們也要發起行菩薩道的勇猛心,要效法祂們起慈悲心來建立道場,把法幢標幟豎起來。把佛法的甘露灌注於眾生。並秉持正念智慧之弓,執精勤堅固之箭。降伏貪瞋癡,破滅煩惱魔,如此非但自利,且可以為四生六道,三世親屬,一切已結的冤仇,化解消除釋放及未結的怨對,畢竟不敢再結新怨仇。更祈請諸佛菩薩能以慈悲本願神通力,同加覆護眾生。使應折伏者折伏之,應攝受者攝受之,從今以往,直到成就菩提。所有三世無量眾怨,都得到化解釋放沒有遺漏,並斷除仇對不再結新怨對,消除滅盡所有眾生的苦難。現在我們願代為一切怨對眾生,歸依世間大慈悲父!這段懺文是說明眾生愚癡投苦終不改悔,親情孽緣唯心所造,若不放下永處於六道輪迴裡,我們要效法菩薩以救苦為資糧,並祈願菩薩攝受,斷惡修善。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如是三世一切眾怨,今日在六道中,已受怨懟者;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令此眾生,悉得解脫。若於六道中,應受懟者,未受懟者;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令此眾生,畢竟不復入於惡趣。畢竟不復噁心相向。畢竟不復楚毒相加。一切捨施,無怨親想。一切罪咎,各得銷除。一切怨懟,皆得解脫。同心和合,猶如水乳。一切歡喜,猶如初地。壽命無窮,身心永樂。天宮淨土,隨意往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無復怨懟鬪諍之聲,四體不為變動所侵,五情不為塵惑所染。眾善競會,萬惡爭消。發起大乘,修菩薩行。四等六度,一切具足。捨生死報,同成正覺。

【譯解】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三寶前,再長跪合掌祈願歸依三寶。祈願憑借佛力。法力。賢聖力,三寶之力使六道眾生中已受、應受、未受怨對者,都能罪障消除、解脫怨對。然則人道如是,其餘五道已受應受、未受怨懟者,也惟有仰仗三寶力,才能得到化解怨恨釋放仇結。更令這類眾生不再墮入惡道裡,不會以惡心與眾生互相面對,不會以惡業相處,所有的恩仇消除不再計較,所有的過失罪惡怨仇都消除,我們都能從惡道輪迴裡解脫出來。所有的眾生都要同心和合,有如水乳交融一樣,沒有間隔,沒有彼此。我們都非常的歡欣喜悅,就有如初地菩薩初證法性時,得到不可言喻的大歡喜心一般。既然我們怨恨已化解沒有冤仇了,那壽命就無窮無盡,身心也就自然安祥快樂,有如登初地的歡喜地菩薩。從此三惡道減少,人天眾增長。或上升於天宮,或往生於淨土,隨心所欲,無不各滿所願。念衣則衣來,想食則百味佳餚俱備,不再有彼此爭奪互相鬥諍之聲音。色身不被時間所侵害衰老。我們的五根也不被外塵所迷惑,所有及所做的種種都是善的。所有的惡行都沒有了。於是發大乘四無量心的宏願,修菩薩六波羅蜜之妙行,乃至福德圓滿,捨生死輪迥之苦報,得究竟之常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何者怨根苦本【註一】?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常為五塵之所繫縛。所以歷劫長夜,不得解脫。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所以親戚眷屬,互生責望。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若有財寶,親戚競求。貧窮之日,初無憂念。又得者愈以為少,愈得愈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為恩。一不稱心,便增忿(音奮)憾。是則纔懷惡念,遂起異心。故結讎連禍,世世無窮。推此而言,三世怨懟。實非他人,皆是我等。親緣眷屬。當知眷屬,即是怨聚。豈得不人人慇勤悔過,宜各至心,五體投地。奉為有識神以來,至于今日。經生父母,歷劫親緣。於六道中,結怨懟者,若對非對,若輕若重。今日若在地獄道者,若在畜生道者,若在餓鬼道者,若在阿修羅道者,若在人道者,若在天道者,若在仙道者,今日現在眷屬中者;如是三世,一切眾怨,各及眷屬;某等今日以慈悲心,無怨親想。等諸佛心,同諸佛願。普皆奉為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善思議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名聞意佛 南無樂說聚佛 南無金剛相佛 南無求利益佛 南無遊戲神通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多天佛 南無彌樓相佛 南無眾明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極高行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珠角佛 南無德讚佛 南無日月明佛 南無日明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師子相佛 南無違藍王佛 南無福藏佛 南無棄陰蓋菩薩 南無寂根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日在一起拜『梁皇懺』同修們,為何我們會受怨對仇結之痛苦呢?其根源在那裡呢?因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的貪執,使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我們都有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等種種眷屬,這恰是我們產生三世怨對的根本,一切怨對都是從親愛的執著開始,若沒有親愛的執著就沒有怨恨,若能對親愛的不執著,就能遠離怨恨,若各自在不同地方,就沒機會接觸,也就無法產生怨恨的,所以能產生怨恨,都是來自於互相親近接觸後,因被自己的貪嗔癡三毒牽引而自尋煩惱,產生了怨恨心。因作為親人眷屬,就會互生責望,互相期盼親人眷屬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所以就多一分責望,也多一分壓力,忿恨的情緒就會增加。有父母期盼於兒子,或兒子期盼於父母,兄弟姊妹也是一樣,都互相期盼,稍微不能達到對方的要求,就產生瞋恨。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若一個人有財富時,親朋好友競相攀緣索求,但當你貧窮的時候,則窮在鬧市無人問。得到資助的人總覺得你給的不夠多,總覺得你越給越少,甚至每次的索求都得到了滿足,卻還是生不出感恩的念頭。但稍有不滿足時則馬上忿忿不平,動起了惡念頭,從此結下了冤仇,生生世世怨恨不休。由此說來,三世的怨對不是他人,都是我們歷代的親眷,而我們的親眷,也正是宿世的冤親債主來相聚的,如今我們既然知道親人眷屬是怨仇的根源,就應該要各自誠心努力五體投地,反省懺悔。從過去無始至今,因一念不覺,迷真性而為識神以來,所有多生多世的父母,無量劫的親人眷屬們,及諸六道眾生。有已結、現結、當結等輕重之怨對者,願代為禮懺。如果現在還在地獄道者、或在畜生道者、或在餓鬼道者、或在阿修羅道者、或在人道者、或在天道者、或在仙道者,我們要趕快替我們多生多世的父母親屬,不管在哪一道,我們都替他們歸依諸佛菩薩三寶,祈願仰仗佛菩薩三寶的慈悲力,能夠化解消除所有眾生彼此之間的怨恨仇對。更以佛菩薩的心願就是我們眾生的心願,祈願佛菩薩加持我們,能把世俗的智慧轉成佛菩薩的智慧。其實一個人如果能在煩惱中及時生起善解、包容之心,必能化惡為善,這就是造福!世間有多少事,都是因一時的心念偏差而造成遺憾,甚至從此一生的道路受到很多的障礙。

【註解】


【註一】、【怨根苦本】:有兩個:1. 是貪欲,從我們的心境、從因的立場;2. 是親眷,從緣的立場來講因緣和合。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薩力、一切賢聖力。令某等父母親緣,於六道中,有怨懟者;各及眷屬,皆悉同時集此道場。共懺先罪,解諸怨結。若有身形拘礙,不得到者;願承三寶之力,攝其精神,皆悉同到。以慈悲心,受某等今日懺悔。一切怨懟,願蒙解脫。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祈願三寶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薩力、一切賢聖力。使我們及父母親眷的一切怨對都能在一起拜『梁皇寶懺』中來求懺罪解怨。若有礙於身形所限不能到場者,希望憑借三寶之力攝受其神識到場,以慈悲心接受我們的懺悔,希望一切怨親債主都能得到解脫。也仰仗三寶的威德力,使不管在陽世現在的、或是陰間已往生的親眷,都能給他們超拔或是消災免難。這段懺文是以三寶力令所有父母親屬怨對,共同集會在此道場拜『梁皇懺』。我們在這裡歸依三寶,祈願三寶加持,我們學佛之人,如果過去跟某人有怨結,甚至已很久不講話了。今天我們成為了佛弟子,應當「只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不再怨他人的不對,只想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招致對方與自己結怨。只要真心生起懺悔之意,可在佛前焚香禮佛叩拜,跪在佛前,念著某人的名字,對他講懺悔的話,如同某人跪在佛旁邊一樣。然後說自己對不起他,願為他誦經增加他的福報。從這天起,你每天都抽空為他在佛前跪念誦經最重要。誦前說一句為某某人誦經,希望他健康幸福,離苦得樂的話就可以了。若有一天你們偶爾碰面,他可能會主動跟你打招呼。若真如此,你也要主動當面認錯說幾句道歉的話,矛盾怨恨就此化解。若要跟已死去的人化解怨恨,也用此法。在佛前說是為已故的某人誦經,誦經是越多越好,來世再也不會孽緣相會了。佛法的妙處,不可思議,只要肯「倒過來作人」,什麼奇跡都可能發生。 當我們正困擾於障礙學佛的父母、蠻不講理的親眷、頑劣難教的子女、難以相處的上司、同事、莫名發難的路人……如是種種怨憎恚的苦惱時,你也不妨一試!從心中打消對眾生的一切怨氣,發願守持清淨的戒律,生起懺悔宿業和利益對方的真誠之念,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審諦因緣觀法性 始知萬法皆唯心。

【懺文及佛號】道場大眾,宜各人人心念口言;某等從無始有識神以來,至于今日。於經生父母,歷劫親緣,姑姨伯叔,內外眷屬。以三毒根,起十惡業。或以不知,或以不信,或以不修,以無明故,起諸怨結。於父母眷屬,乃至六道中,亦有怨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以瞋恚,或以貪愛,或以愚癡,從三毒根,造種種罪,如是罪惡,無量無邊。慚愧懺悔,願乞捨施。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為田業,或為舍宅,或為錢財,起怨懟業,於眷屬中,備加殺害。如是種種殺罪,不可具說。所起怨懟,無有罷期。今日慚愧,發露懺悔。願父母六親,一切眷屬。以慈悲心,受我懺悔。一切捨施,無復恨想。

【譯解】在這道場拜『梁皇懺』的同修們,大家要專心想,誠心的唸。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歷經生生世世之親緣,姑姨伯叔,內親外戚之眷屬,無不因為貪瞋癡三毒,而使身口意起造了十惡業。有時是因不知道而造惡,或因為不信而造罪業,由於不知不信,所以不修善行,又被無明所迷惑,對父母眷屬,乃至六道中起諸怨結仇對,這無量無邊的仇恨罪業,今天我們祈求慚愧懺悔滅除。願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日,或因田園產業,房廊屋舍,銀錢財物等,造成各種傷害怨仇,及種種殺業罪惡,及我們前世曾經傷害、對不起、殺害、偷盜的這些父母六親一切眷屬,希望以慈悲心接受我們懺悔,祈求他們發慈悲心,捨掉我們之間的怨仇,且無怨恨之想。這段懺文是為已經來道場拜『梁皇懺』的歷劫父母親屬,祈求接受我們懺悔,解除我們跟這些父母親眷的仇恨。

【懺文及佛號】乃至盜竊邪淫妄語,十惡五逆,無不備作。妄想顛倒,攀緣諸境,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或於父母邊起,或於兄弟姊妹邊起,或於姑姨伯叔邊起,乃至有識神以來,至于今日。於六親眷屬邊起,如是等罪,如是罪因苦果,受懟劫數,怨結多少。唯有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盡知盡見。如諸佛菩薩,所知所見。罪量多少,怨懟劫數。於未來世,方受懟者。某等今日,慚顏哽慟(音痛)。銜悲自責。改往修來,不敢復作。唯願父母親緣眷屬,以柔輭心,調和心,樂善心,歡喜心,守護心,等如來心,受某等今日懺悔。一切捨施,無怨親想。

【譯解】又或因顛倒妄想,攀緣於六塵之境,造殺盜、淫、妄、等五逆十惡之罪。又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姑姨伯叔六親眷屬邊起無量罪,如是罪惡之業因,如今受劇苦之果報,受無量劫數的怨對,結怨仇之輕重多少,不是我們凡人所能知道的,惟有諸佛菩薩所知、所見才能清楚明白,這怨對、罪量、劫數等等的多少。我們非常的難過哀傷,慚愧自責,懺悔改過,永不再造此罪。願歷劫父母眷屬,以柔軟心、調和心、樂善心、歡喜心、守護心、如來心等、接受我們今日懺悔,捨施一切怨親之想。這段懺文是為已經來此道場拜『梁皇懺』的歷劫父母親屬,祈求接受我們懺悔盜竊邪淫妄語十惡五逆乃至所有一切罪業,解除我們跟這些父母親眷彼此之間怨仇,且再無怨恨之想。

【懺文及佛號】又願父母親緣,一切眷屬。若有怨懟,在六道中者,亦願六道一切眾生,同共捨施。三世怨結,一時俱盡。從今已去,至于道場,永離三途,絕四趣苦。一切和合,猶如水乳。一切無礙,等於虛空。永為法親,慈悲眷屬。各各修習。無量智慧。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勇猛精進,不休不息。行菩薩道,無有疲倦。等諸佛心,同諸佛願。得佛三密【註一】,具五分身【註二】。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

【譯解】又希望跟我們的父母親屬有怨仇的六道眾生,也把他們跟我們父母親屬之間的怨仇,捨棄消除他們之間的三世怨結,共同得解脫。從今發心直到成就無上佛果之間,永離三途四趣之苦,解脫三世不解之怨。彼此有如水乳交融一樣和合無間,不再有仇恨猜忌,如虛空一樣無形無相,永遠做為三寶法親。共修甚深智慧,同營殊勝功德。生起四心同諸佛心,發四弘誓願等諸佛願。乃至得佛三密,具足佛的五分法身。究竟無上菩提,成就正等正覺之佛果。這段懺文是為已經來此道場拜『梁皇懺』的歷劫父母親屬,替他們向他們的冤親債主求懺悔。

【註解】


【註一】、【三密】:身密、語密、意密。


【註二】、【五分身】: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1.戒、2.定、3. 慧、4.解脫、5.解脫知見。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解父母怨竟。次復應解師長怨結,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極。至於無生法忍【註一】,猶為三相【註二】遷滅。在于如來,尚假苦言。令惡眾生,因茲悟道。而德明化物,猶現此辭。況復凡愚。理絕淨境。今善惡雜糅(音柔),明白未分。豈能頓離三業【註三】之失,若聞所說,應當慚愧師長恩德。深自悔責,不得驚疑,而懷惡念。

【譯解】今日在一起拜『梁皇懺』同修們,上面已經化解了父母親眷的怨結,現在我們要化解師長、善知識的怨結。自諸佛以下,所有未能證得圓滿法身及等覺菩薩的,都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甚至證得無生法忍的第八地南摩不動地菩薩,雖住無生法中,但還是有生、異、滅三相的變易,只要還有變易生死,就需要佛的教導。所以佛已到了如來的圓滿果地境界,也還發慈悲苦口婆心的講經說法來為眾生開解悟道。諸佛萬德莊嚴,教化眾生尚需要靠佛法的宣說,何況我們這些遠離諸佛淨境的愚昧凡夫,善惡間雜、迷昧無知,又怎可能馬上斷除身口意三業的過失呢?這都顯示了師長的可貴。所以我們要為在身口意方面所造之業深感慚愧,對師長的恩德沒齒難忘,過去未聽教誨感到自責悔過,從不再懷疑,更不能對師長有不敬之意。這段懺文是要我們感念師長教化開導之恩,今天要出離惡業,就必須向師長懺悔,免除自己因無知所犯的過錯。

【註解】


【註一】、【無生法忍】: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真智慧安住於此理不動,叫作無生法忍。法忍,即慧性。


【註二】、【三相】:1.解脫相,生死之相;2.離相,無涅槃之相;3. 滅相,生死涅槃已無相,其無相也無,即非有非無之中道。


【註三】、【三業】:身口意所造之業。

【懺文及佛號】佛經言:雖復出家,猶未解脫。今雖出家,不得便言,無復諸惡。在俗之人,不得便言都無其善。且置是事,如經所說,佛告大眾,汝當緣念師長之恩。父母雖復生育訓誨,而不能使離於三途。師長大慈,誘進童蒙。使得出家,稟受具戒。是即懷羅漢胎,生羅漢果。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師長有此出世恩德,誰能上報。若能終身行道,正可自利,非報師恩。佛言:天下善友,莫過師長。

【譯解】如佛經說:對於出家眾而言,雖然出了家卻還沒有解脫,不能說出家之人就沒有惡念、惡行,而在家人就沒什麼善念、善行。佛經中說,佛告訴大眾,我們應該繫念師長(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善知識) 的恩德,父母雖然養育教導了我們,卻不能使我們出離三途惡道,而師長大慈大悲,從童蒙時期就循循善誘,使我們童真入道、受具足戒,就好比懷了羅漢胎,將來要證羅漢果,成就菩薩佛果,遠離生死苦海,得到涅槃的大樂。師長對我們這種解脫出離生死輪迴的指導恩德,又有誰去報答感恩呢?即使我們終生用功修行,也只是利益自己而已,還談不上報答師長之恩。佛說天下最好的善友,就是指導我們出離三途六道輪迴之苦的的師長、也是將來成就佛果的出家師父。這段懺文是當念師長了悟之恩,師長有法身出世之恩。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佛所說,師長有如此恩德。而未曾發念,報師長恩。或復教誨,亦不信受。乃至麄言,起於誹謗。橫生是非,使佛法衰落。如是等罪,何當免離三途!此之苦報,無人代者。及其捨命,樂去苦歸。神情慘惱,意用昏迷。六識不聰,五根喪敗。欲行足不能動,欲坐身不自立。假使欲聽法言,則耳無復所聞。欲視勝境,則眼無復所見。當如此時,共思今日禮懺,豈可復得?但有地獄無量眾苦,如是苦報,自作自受。所以經言:愚癡自恃,不信殃禍。謗師毀師,憎師嫉師。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結怨懟,受報無窮。如華光比丘,善說法要。有一弟子,恆懷憍慢。和尚為說,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尚,空無智慧,但能讚歎虛空之事。願我後生,不復樂見。於是弟子,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雖持禁戒,無有毀犯,以謬解故,命終之後,如射箭頃,墮阿鼻獄。八十億劫,恆受大苦。

【譯解】今日在一起拜『梁皇懺』的同修們,上面已經细述師長的恩德,我們應當勇猛發報恩之心。我們何曾發過此心念嗎?不只從未感念報師長之恩,且對師長所教誨的言語,從沒有誠心去領受。並粗言惡語加誹謗,製造是是非非加以傷害。甚至恩將仇報,所以佛法日益衰落,不能久住。如此誹謗師長不信受教導之罪業,死後那能不受三途六道輪迴之苦呢?這樣的過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受的。當我們在世間的安樂沒有了,無常一到,苦惱也就來了,我們的精神思想就會昏沉苦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沒有作用了,五根也隨之尚失功能。於是臨命終時,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足不能行,身不能立。即使有善知識開示,耳朵也聼不進去,雖有阿彌陀佛金身在前,眼睛卻看不見。在此時,想要像今日的禮佛拜懺,又怎可能再得到呢?屆時唯有地獄之刀山、劍樹、火車、鐵城等無量的苦景現前。而這此苦報都是自作自受的。就如佛經所證明的,愚癡的人自以為是,不信未來的罪殃禍患。對於師尊,妄起毀謗。用心憎恨.忌嫉,這種人真是佛法中的大魔王,真是阿鼻之胎。這些眾生將為他自已所做的惡業,受無窮盡的地獄惡報。如華光比丘是一位善說大真諦理的聖者,但他有一弟子,非常的驕慢。當華光比丘為他說法時,他常不以為然。不相信服從,也不願意領受,並製造毀謗的言論,總是認為我師父華光比丘沒有智慧,老是說空性的真理,讚歎虛空且對師父所說的佛法,都不想聽。這個弟子常批評他的師父說,他只會講一些空的道理,更批評師父所說的空性並不是佛法,而把自己不是佛法的世間道理,卻說成是了脱生死的佛法,並說下輩子希望不要再遇到他。雖然這個弟子執持禁戒沒有毀犯,但是他因為知見的錯誤,命終之後即墮入阿鼻地獄,恒受八十億劫大苦。所以抉擇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是第一重要,不可不謹慎啊! 我們學佛之人,是依法不依人,若認為師長或同修所說的不如法,可私下交流,或以佛說之義與之探討,絕不可在大眾前驕慢批評。若對師長起驕慢心、嫉妒心,那就如自購了地獄門票,無人能救,當及時拜懺滅罪。這段懺文是懺悔不報師恩、不聽教誨乃至粗言誹謗師長、不能抉擇正知正見的善知識過失。且舉例華光比丘的弟子為例,說明誹謗師長最後入無量地獄的警示。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經所說,豈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於和尚,發一惡言,墮阿鼻獄,八十億劫。何況出家以來,至于今日。於和尚邊,所起惡業,其罪無量。判捨身形,同彼無疑。何以故爾?和尚闍黎,恆加訓誨,而未曾如法修行。於諸師長多生違逆。或復給與,而無厭足。或師瞋弟子,或弟子恨師,於三世中,喜怒無量。如是等罪,不可稱計。經言:起一瞋心,怨懟無量。如是怨懟,非但六親,師徒弟子,嫌恨亦甚。又復同房共住,上中下座。不能深信出家,是遠離法。不知忍辱,是安樂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離妄想,是出世心。師及弟子。同房共住,結業未盡,互相違戾(音力)。忿諍之心,紛然亂起,所以世世不得和合。

【譯解】今日在一起拜『梁皇懺』的同修們,上面佛經所說對於師長所造罪業的果報,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對自己師長說一句壞話甚至誹謗,就會墮入阿鼻地獄受八十億劫,何況我們對師長造過無量無邊的惡業,往生之後必定會墮落三途六道,為什麼呢?對剃度師長或師長的教誨從來不肯如法修行,經常違逆自己的師長,或對於師長的給予從不知足,師徒之間互相瞋恨,無量劫來或喜或瞋,造下不可量計的罪業。佛經上說,一念瞋心就會有無量的怨恨,這種怨恨不但六親眷屬有,師徒弟子之間也常常有。雖然出了家同在一處修行,卻不相信出家是遠離一切貪瞋癡煩惱之行,不知道忍辱不瞋是安樂的方法,不知道平等無別是菩提道,不知道遠離妄想是出世解脫之心。師父和弟子在一起修行,但因宿業惡緣未了、煩惱未斷,互相爭來鬥去,所以世世不得和合共處。這段懺文是起慚愧恐怖心警惕自己及因没有正知正見而不得和合。

【懺文及佛號】又出家人,或同學業,或復共師,升進之日,便含毒懷嗔。而不自言宿習智慧,彼有福德,我無善根。有漏之心,亟生高下。多起鬪諍,少能和合。不能推厚居薄,更相嫌恨。不省己非,唯談他短。或以三毒,更相讒謗。無忠信心,無恭敬意。何處復念,我違佛戒。乃至高聲大語,惡罵醜言。師長教誨,都無信受。上中下座,人各懷恨。以懷恨故,更相是非。於惡道中,多有怨懟。是非怨懟,皆是我等,師徒弟子,同學共住,上中下座,起一恨心,怨懟無量。所以經言: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何況終身,所起惡業!

【譯解】有的出家人對於師兄弟有了進步,比如當了知事或接了衣缽,便生起了煩惱,心懷瞋毒,不能用客觀眼光看待,不知道別人的陞遷進步是多生多世的修行福德智慧所致,而自己的善根則遠遠不足,卻被煩惱牽纏著的心妄生高下,起了爭鬥,很少能與大眾和合共處,更不能謙和禮讓,只知道嫌恨他人,從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卻只談他人的短處,乃至被貪瞋癡三毒所惑而造謠誹謗,沒有善良忠誠信直之心、沒有恭敬之意,更別說意識到自己已經違背了佛的戒律。這個時候不再去思考自己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佛的戒律,於是就像世俗人那樣高聲大叫、用惡毒的言語辱罵,完全不信受師長的教誨,僧團內的上中下座和師兄弟之間,各懷瞋恨互相批評誹謗。我們每個人在惡道中都有許多怨親債主,而這些人就是我們宿世的師徒和同修的師兄弟,因當時一念的瞋恨導致了無量無邊的怨對,所以佛經上說,今生的一絲一毫瞋恨心和忌妒心,都會在後世變得越來越大,造成很大很深的怨仇,更何況一生所起的惡念惡行呢? 這段懺文非常重要,它講述了我們佛門內部的修行人,雖出家卻沒有正確的知見,所以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不能夠和合。我們雖然出家了,可是沒有離開煩惱,還有很重的人我是非心,所以在一起相處時,就會比較、計較,嫉妒心、是非心就起來了。又隨順自己的煩惱,因而導致了種種是非爭鬥,所以我們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攝心守戒,即使進了佛門、出了家,也常常受貪瞋癡三毒的驅使,於是在師長和同修之間造下種種的罪業。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各不自知,在何道中,於諸師長,上中下座,起諸怨結?如是怨懟,無有窮盡。無形之懟,無有年期,亦無劫數。當受苦時,不可堪忍。所以菩薩摩訶薩,捨怨親心,離怨親想。以慈悲心,平等攝受。相與今日,已發菩提心,已發菩提願,宜應習行菩薩之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弘誓,四攝法,如諸佛菩薩,所行本行。我等今日,亦應習行。怨親平等,一切無礙,從今日去,至於菩提,誓當救護一切眾生。令諸眾生,究竟一乘。


相與至心,五體投地。奉為有識神以來,經生出家,和尚闍黎,有怨懟者;同壇尊證,有怨懟者;同學眷屬,上中下座,有怨懟者;有緣無緣,廣及十方,四生六道,三世眾怨,若對非對,若輕若重,各及眷屬。某等若於六道,一切眾生中,有怨懟者;於未來現在,應受懟者;今日懺悔,願乞除滅。若六道一切眾生,各各有怨懟者;某等今日,以慈悲心,無怨親想。普為三世眾怨,求哀懺悔,願皆捨施。無復惡念相加,懷毒相向,願六道一切眾生,亦同捨施,一切歡喜。從今解結,無復瞋恨,各自恭敬,念報恩心。等諸佛心,同諸佛願。各各至心,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見有邊佛 南無電明佛 南無金山佛 南無師子德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明讚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具足讚佛 南無離畏師佛 南無應天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世明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持上功德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寶讚佛 南無師子頰佛 南無滅過佛 南無持甘露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喜見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珠明佛 南無山頂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法積佛 南無慧上菩薩 南無常不離世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我們今天在這裡一起拜『梁皇懺』的大眾,不知道自己在前世中,對於師長以及上中下座,是否跟他們結了什麼怨仇?在無量劫所結的怨仇,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將來一定會受無窮無盡的冤仇果報,更不知道要延續多久,不知道有多麼的慘痛,而這樣的痛苦是不可計量的。所以我們要效法菩薩對所有的眾生,一律用慈悲平等心來一視同仁的對待,如此就能遠離與親人眷屬,仇人之間所结的怨仇罪業。我們既已知道不能平等對待眾生,會结下無窮無盡的冤仇果報,我們更應學習菩薩發四無量菩提心,行菩提願。學習菩薩在因地中所發的十八種行願法,即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弘誓願、四攝法,今天我們學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沒有障礙的平等對待眾生。我們從今日直到成佛,發誓以慈悲心,救護眾生,令所有眾生,都能究竟得一切種智,成就佛果位,如此便可解怨釋結啊!並願代我們累世以來,所有多生多世出家的和尚、阿闍黎、師友、同學、乃至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不管有仇沒有仇、重的輕的以及他們的眷屬,若於六道一切眾生中有怨對者。未來要接受報復報應的、或是現在接受報應的。今天我們以慈悲心願代六道一切眾生及一切三世眾怨,至心痛切慚愧懺悔,祈求悪業消除。也請他們都捨掉跟我們之間的怨仇。不再想用不好的心念來對付我們。或用瞋毒、貪毒來對付我們,願從今日起解怨釋結,不再有瞋恨之心,各各互相恭敬,互相抱著感恩的心。我們要以佛菩薩對眾生的心就是我們的心,佛菩薩的願就是我們的願,我們虔誠懇切專心的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這段懺文是要我們在師長和同修間以及四生六道一切眾生處,懺悔在無始以來造下了無量怨對,且要效法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永離貪欲心、瞋恚心、怨親的分別心,更以慈悲心發願行菩薩道、救度一切眾生,如此真誠地懺悔,才能解怨釋结消除怨恨。

【故事舉例】


在某鄉村,有戶老人家的隔壁有間大豬舍,豬舍裡有一隻剛出生不久的豬。老人每次經過豬舍,那頭豬看到他,就會露出兇惡的神情,作勢要攻擊老人。老人看到豬的模樣很害怕,但是豬舍是老人每天外出唯一必經之路,造成他出門時都得先探頭看那頭豬是否在睡覺,唯恐看到豬兇惡的模樣。有天,老人想:「我到底和豬結了什麼怨仇?每次經過,牠總是對我不友善,阻我的去路。」一時惡念心起就想:「好吧!我就買下這頭豬把牠殺,吃個過癮!」果真他花錢買下這頭豬,但買下後,他心念一轉又想:「佛法講因果,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這頭豬對別人都很溫馴對我卻很兇惡!佛陀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也許是過去我與牠結惡因,現在才有這麼不好的緣。冤可解、不可結,不如將牠放生!」後來這頭豬就被送到寺廟的放生園。經過幾個月後,老人到放生園看這頭豬,豬看到老人來好像見到大恩人一樣,圍繞在他前後,向他表達內心的感恩。老人深有所感地說:「幸好我能及時將嫌恨、報復的惡念消滅,生起善念而得解冤釋結。」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薩力、一切賢聖力;令三世無量眾怨,若對非對,盡空法界,一切眾生,皆同懺悔,解怨釋結。一切捨施,無怨親想。一切和合,猶如水乳。一切歡喜,猶如初地。一切無礙,猶如虛空。從今以去,至于菩提。永為法親,無別異想,常為菩薩慈悲眷屬。又以今日,禮拜懺悔,解怨釋結,功德因緣。願和尚闍黎,同壇尊證,同學弟子,上中下座,一切眷屬,有怨懟者;乃至四生六道,各有三世眾怨,未解脫者;今日若有在天道者,在仙道者,在阿修羅道者,在地獄道者,在餓鬼道者,在畜生道者,在人道者,今日現在眷屬中者;如是十方三世眾怨,若對非對,各及眷屬。從今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除滅。一切怨懟,畢竟解脫。結習煩惱,永得清淨。長辭四趣,自在受生。念念法流,心心自在。六波羅蜜,具足莊嚴。十地行願,無不究竟。得佛十力【註一】,神通無礙。早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祈願三寶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薩力、一切賢聖力,令過去 現在 未來所有的冤仇,或是有仇或是無仇,及所有的法界眾生都一起懺悔清淨,並化解彼此之間所有的怨仇。希望他們捨掉跟我們的怨仇過節,且一起求解脫。更彼此有如水乳交融一般的歡喜和合無間,有如初地菩薩得到法味般的大喜悅,彼此之間毫無阻礙,有如虚空一般。從今日直至成佛,永為蓮邦法親。沒有不平等的想法,常為慈悲眷屬,更無怨懟的仇恨。又願以禮懺解怨的功德因緣,令所有和尚、阿闍黎、師友、同學弟子、上中下座、一切眷屬、有怨懟者,乃至四生六道的三世眾怨,未解脫者。現在在天道者、在仙道者、在阿修羅道者、在地獄道者、在餓鬼道者、在畜生道者、在人道者、現在眷屬中者,如是十方三世之所有的冤仇,或是有仇或是無仇及所有的眷屬,從今日去直至菩提。除滅一切罪障,解脫無量眾怨,煩惱永淨,永別四趣惡道,唯願常在人道受生,既得受生人道,可以念念行菩薩道,心心得大自在。行六波羅蜜,福慧具足莊嚴。能十地行願圓滿得究竟。乃至得佛的處非處、業、定、根、欲、界、至處、宿命、天眼、漏盡之十力,神通無礙,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段懺文是要祈願三寶力以廣大慈悲神通力來為師長同學懺悔解冤釋結。及告訴我們,遠離分別、「無怨親想」、「和合歡喜」才是解怨釋結的妙法。

【註解】


【註一】、【十力】:1. 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2. 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3.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4. 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5. 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6. 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7. 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8. 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9. 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眼力。10. 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

【故事舉例】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給出了答案: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大師開示我們,隨便別人怎樣誹謗你,說你的壞話,他反而就像用手舉著火把,想把天燒破,實際是白費力氣。當我們聽到污言穢語,要像喝到甘露水那樣歡喜,因為他是來成就我們的,能如此,叫銷融。銷,就是你的心能化解一切障礙,心已與虛空融為一體,能容納一切。若能如此,你就會證入不可思議的境界。那些惡口傷我們的話,實際是幫助我們修行的資糧,是我們修行的善知識,我們不要因為這些譏笑誹謗生起怨親的分別,否則怎麼出生無生法忍的力量呢?只要我們誠心懺悔與眾生的怨懟,用慈悲心對待眾生,與眾生的惡緣就會得到化解。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是總相,為三世眾怨,解諸怨結。此下自淨,宜督其心。相與今日,何故不得解脫?進不覩面前授記,退不聞一音演說。良由罪業深厚,怨結牢固。非惟不見前佛後佛,菩薩賢聖。亦恐十二分教,聞聲傳響,永隔心路。惡道怨懟,無從得免。捨此形命,方沉沸海。輪轉三途,備歷惡趣。何時當得復此人身?發如是意,實有切情之悲。運如是想,不覺痛心之苦。相與已得仰餐風化,割愛辭親,捨榮棄俗,更無異緣。豈得不與時競,各求所安。若不志意堅強,捍勞忍苦,銜悲惻愴者。忽爾身被篤(音睹)疾,中陰相現。獄卒羅剎,牛頭阿旁。殊形異狀,一朝而至。風刀解身,心懷怖亂。眷屬號泣,無所覺知。當此之時,欲求今日禮懺,起一善心,豈可復得?但有三途,無量眾苦。

【譯解】今日在這裡一起拜『梁皇懺』的同修們,前面所講所懺悔的是總相,為了向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冤親債主,跟他們化解種種的怨結,把我們之間的冤仇化解消除掉。以下須自淨其意,常自我反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今天為何不得解脫?不要說自己沒在佛面前授記過,也沒有聽過佛的開示說法。這都是因為我們罪業深厚,跟眾生所結的冤仇非常的牢固難化。所以不但看不到前面的佛,連後面的佛也看不到,也沒有遇到菩薩聖賢。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處處可見,可是我們不去研究學習,只是聽個三言兩語認為與心不能相應,便不能知錯回頭,如此惡道怨懟怎能得免?若等到一失人身,風刀解身,萬劫難復時,再想起今日的禮懺,那就晚了,墮落種種的無量三途惡道之苦,那就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再得到這個人身?我們想到自己罪怨深固,三塗不已,心靈深處就有一種悲愍之情,不光是悲哀自己,而且悲憫所有的眾生,我們用如是誠懇之運想,來自我督勵,則不覺有痛心疾首之苦。所以我們要一同思惟著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佛法智慧奧妙,我們向佛三寶處、向師長處、向常住處,來得到佛法的教化,才能夠得到佛甘露水的洗滌。於是我們割捨妻子依戀之愛,辭父母養育之親情,捨棄世上之浮華虛榮,人間之塵勞俗務,捨掉世俗一切去出家為僧,希望不再受外緣所牽纏,如此怎麼可以不精進勤奮,怎能不跟時間賽跑嗎?否則這一生很快就會空過了。所以大家要追求自己安在道業的解脫道,認真用功,或修定,或學慧,或參禪,或研教,求出世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我們不能很努力堅強,不怕辛勞,忍耐痛苦,用這種辛苦沉痛的心情去勇猛精進的話,一旦身染重病,與死相鄰。前陰將謝,後陰未至,忽然中陰現前,是時滿眼獄卒、羅剎、牛頭、阿旁、可怖可畏之殊形異狀都現前。被風刀解體,滿心恐怖昏亂,自身則有耳不聞,有眼不見,五根喪敗,無所覺知,所有的眷屬在旁,就連父母親都救不了自己,妻子也不能代替你,悲啼號泣,呼天搶地,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此可哀可怖之時,若想再求今日的禮懺,起一念的善心,豈可復得?我們今天能得善友之提攜,又能拜『梁皇懺』之懺悔妙法,就應當下發善心善願。否則臨命終時,惟有地獄、餓鬼、畜牲三途之苦報顯現於前,能不害怕嗎!這段懺文是要向六道眾生懺悔解冤釋結,我們想到自己罪怨深固,三塗不已,並且勉勵大家要很努力不怕辛勞,忍耐痛苦安在道業的解脫之道,求出世安身立命之所。

【懺文及佛號】今日大眾,各自努力,與時馳競。若任情適意,則進趣理遲。捍勞忍苦,則勇猛心疾。所以經言:悲是道場,忍疲苦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是知萬善莊嚴,不勤無託。欲度巨海,非舟何寄。若有願樂之心,不行願樂之事。心事不即,直未見果。如絕糧之人,心存百味,於其饑惱,終無濟益。當知欲求勝妙果報,必須心事俱行。相與及時,生增上心。懷慚愧意,懺悔滅罪,解諸怨結。脫更處闇(音暗),開了未期,人皆解脫,莫追後悔。各各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定義佛。南無施願佛。南無寶眾佛。南無眾王佛。南無遊步佛。南無安隱佛。南無法差別佛。南無上尊佛。南無極高德佛。南無上師子音佛。南無樂戲佛。南無龍明佛。南無華山佛。南無龍喜佛。南無香自在王佛。南無大名佛。南無天力佛。南無德鬘佛。南無龍首佛。南無善行意佛。南無因莊嚴佛。南無智勝佛。南無無量月佛。南無實語佛。南無日明佛。南無藥王菩薩。南無藥上菩薩。南無無邊身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今天拜懺的大眾,應各自努力勤修,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不疾馳修行,猶恐不及,如果任情放逸自己,無常來時一切都遲了。惟有忍苦耐勞,勇猛發心,精進疾修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佛經說。大悲心是道場,內能忍疲勞,外能拔人苦。發心進趣是道場,能辦出世之大事。是知無上佛果是萬善莊嚴,是由勤苦修行而得到。若不精勤,則無從憑託。懈怠懶惰,決沒有辦法修證的。譬如想要漂洋過海,沒有船怎麼可以?相同的,若只有發願的心,而不去做所發願的事。只有理想,憑空而談,則所願之事絕對不能成為事實。就如同已經三天沒吃飯的人,如果只是躺在那裡想著各種美味,而不去想辦法解決吃飯問題,那是會餓死的。所以想要得到無上勝妙果德,應當吃苦耐勞,勇猛精進。修行路上只有往前進沒有後退,才能取得成就。若想要把事情辦圓滿,不勤快怎麼行?單只靠願心而不去實行,那什麼事也辦不成。所以大家要抓住拜懺的機遇,及時行道,不可錯過。懷慚愧心意,懺滅無量罪惡,才能解除三世怨懟。若不好好懺悔,萬一又掉落三塗惡道黑闇之處,就很難出離三途惡道了,當看見他人罪滅怨解,都蒙解脫。而我還是個苦惱迷惑之人,那時再懊悔唯時已晚了。所以我們要五體投地虔誠懇切,至心痛切地懺悔,且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某等積集罪障,深於大地。無明覆蔽,長夜不曉。常隨三毒,造怨懟因。致使迷淪三有,永無出期。今日以諸佛菩薩,大慈悲力,始蒙覺悟。心生慚愧,至誠求哀。發露懺悔,願諸佛菩薩,慈悲攝受。以大智慧力、不思議力、無量自在力、降伏四魔【註一】力、滅諸煩惱力、解諸怨結力、度脫眾生力、安隱眾生力、解脫地獄力、濟度餓鬼力、救拔畜生力、攝化阿修羅力、攝受人道力、盡諸天諸仙漏力、無量無邊功德力、無量無盡智慧力。令四生六道【註二】,一切眾怨。同到道場。受某等今日懺悔,一切捨施,無怨親想。所結怨業,同得解脫。永離八難【註三】,無四趣【註四】苦。常值諸佛,聞法悟道。發菩提心,行出世業。四等【註五】六度【註六】,深心修習。一切行願,等階十地。入金剛心,俱成正覺。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廣大神通加持力!我們往昔所造的無量罪障比大地還要大。我們掉入貪瞋痴三毒裡,被無明煩惱所牽纏障蔽,就如在無窮無盡的黑夜裡,沒有一絲毫的光明。於父母、師長前,親戚、善知識前造怨懟,致使沈淪三界之中,無有了期。今日仰仗諸佛菩薩,廣大慈悲神通力加被。得聞妙法之後,了知自已業障深重,生起了慚愧之心,再至誠發露懺悔,祈願諸佛菩薩以種種神通慈悲力,以大智慧力破除眾生的無明愚癡。以不思議力攝受眾生的苦難,以無量自在力令所有眾生都得解脫。以降伏四魔力令各各離四魔,以滅諸煩惱力令各各心地清明,以解諸怨結力令各各解諸怨結,以度脫眾生力令各各度諸苦厄,以安隱眾生力令各各身心安樂,以解脫地獄力令各各離地獄之苦,以濟度餓鬼力令各各免除餓鬼之飢渴,以救拔畜生力令各各脫離畜生之吞啖,以攝化阿修羅力來攝化憍慢好戰鬥之阿修羅,以攝受人道力來攝受苦樂相間之人道,以盡諸天諸仙漏力令盡諸天諸仙之有漏,以無量無邊功德力令得無量無邊之功德,以無量無盡智慧力令得無量無盡之智慧,我們全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十六種慈悲攝受神通力。令四生六道,一切眾怨,一起來參加『梁皇懺』的法會。我們今日虔誠痛心懺悔,希望他們捨掉跟我們的怨仇過節,化解彼此之間所有的怨仇一起得到解脫,永遠脫離四趣八難之苦。祈願能常活在諸佛菩薩之中,聽聞佛法了悟解脱之道。發菩提心,行安身立命的出世道業。發四無量心運行六度波羅密,深心修習。一切行願等階十地行願。發願行菩提道入金剛心,成就正等正覺。這段懺文是告訴我們被貪瞋癡三毒所轉,無明覆慧,所以才造下了無量無邊的怨懟之因,所以我們要全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之十六種的慈悲攝受神通力,和我們真正的懺悔才可以消除化解。

【註解】


【註一】、【四魔】: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


【註二】、【四生六道】:四生為眾生出生的四種方式:1.卵生、從卵殼而生,如禽類;2.胎生、從母胎而生,如人及動物;3.濕生(因緣生),從濕氣而生,如蚊、蟲;4.化生,無所依托,借業力而生,如天神、餓鬼及地獄道眾生。六道為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眾生根據自己的善惡行為,於現在所處的和死後將去的六種輪迴轉生的趨向、歸趣。


【註三】、【八難】:是指見聞佛法的八種障礙。一般指不值遇佛、不聞正法之八種障難,而衍生出求證佛法的諸種障礙。八難即1. 生在地獄道 2.生在餓鬼道3. 生在畜生 道 4. 生在長壽天 5. 生在邊地 6. 盲聾喑啞 7. 世智辯聰 8. 生在佛前佛後


【註四】、【四趣 】: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之四惡趣。也是三塗加上阿修羅。


【註五】、【四等】:就是慈,悲,喜,舍之四種無量慈悲心


【註六】、【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夫怨懟相尋,皆由三業,莊嚴行人。嬰諸苦報,相與既知是眾苦之本。宜應勇猛,挫而滅之。滅苦之要,唯有懺悔。故經稱歎,世二健兒;一不作罪,二能懺悔。大眾今日,將欲懺悔,當潔其心,整肅其容。內懷慚愧,悲暢於外。起二種心,則無罪不滅。何者二種心?一慚,二愧。慚者慚天,愧者愧人。慚者自能懺悔,滅諸怨懟。愧者能教他人,解諸結縛。慚者能作眾善,愧者能見隨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以是二法,能令行人,得無礙樂。相與今日,起大慚愧,作大懺悔。至心求哀,四生六道。何以故爾?經言:一切眾生,皆是親緣。或經為父母,或經為師長。乃至經為兄弟姊妹,一切皆然。良由墮無明網,不復相知。既不相知,多起觸惱。以觸惱故,怨懟無窮。大眾今日,覺悟此意。至誠懇惻,苦切用心。必令一念感十方佛,一拜斷除無量怨懟。等一痛切,五體投地,重複歸依,世間大悲慈父。


南無彌勒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定意佛。南無無量形佛。南無明照佛。南無寶相佛。南無斷疑佛。南無善明佛。南無不虛步佛。南無覺悟佛。南無華相佛。南無山主王佛。南無大威德佛。南無偏見佛。南無無量名佛。南無寶天佛。南無住義佛。南無滿意佛。南無上讚佛。南無無憂佛。南無無垢佛。南無梵天佛。南無華明佛。南無身差別佛。南無法明佛。南無盡見佛。南無德淨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無邊身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日在這裡一起拜『梁皇懺』的同修們,產生怨對的原因,都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成,每個造罪的人都被各種苦報所牽纏。所以現在我們找到造成苦報的根本原因,就應該發起勇猛心來消滅它,而滅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懺悔,因此在《阿含經》中說:世上有兩種大丈夫,一種是不造罪業的人,一種是造了罪且能真正懺悔的人。今天我們想要懺悔,就應該用清淨心地、整肅儀容,心生慚愧,讓改悔的悲情宣暢於外。且生起了以上兩種心,就可以做到無罪不滅,要有哪兩種心呢?一是慚,二是愧,慚是指慚對天理,愧是指愧對他人。有慚心的自然能夠懺悔業障,消除一切怨對。有愧心的就能教化他人,解脫煩惱業障的束縛。有慚心的,自然能眾善奉行。有愧心的,就能做到見善隨喜。有慚心的,就會內懷羞恥之心不再作惡。有愧心的就會向人發露懺悔,不隱藏罪惡。慚和愧這兩種修行方法,能令修行人業障消除法喜充滿。我們現在應該生起大慚愧心,痛徹懺悔,並誠心為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求哀懺悔。為什麼呢?佛經上說,一切眾生都曾經是做過我們的親人,或是宿世的父母、師長,或是宿世的兄弟姐妹,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但只因我們被無明所迷惑,互不相識了。所以不知道這一切眾生都是累世親人的真相,才會時常互相挑起爭端和煩惱,產生無窮盡的怨恨。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若能虔誠懇切慚愧懺悔,一定可以感應十方諸佛菩薩懺除無量的怨懟。我們再次虔誠懇切,至心痛切地懺悔,五體投地的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佛經上說,這世間有二種勇健之人,能夠自己覺醒,自持身心而不去造惡,第一種是勇猛精進之大人,第二種是能改悔不再犯的大人。我們都是凡夫,難免會有過失,但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勇於承認改過。造了罪能真正懺悔的人,則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希望我們人人都能作這樣的大丈夫。這段懺文是強調懺悔的重要性。佛經上說,世二健兒。一不作罪。二能懺悔,不造罪業的人是聖人,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但佛經上說,造了罪能真正懺悔的人則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希望我們人人都能作這樣的大丈夫。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仰願三寶,同加攝受。令某等所懺除滅,所悔清淨。又願今日,同懺悔者,從今日去,乃至菩提。一切怨懟,皆得解脫。一切眾苦,畢竟銷滅。結習煩惱,永得清淨。長辭四趣,自在受生。親侍諸佛,面奉尊記。六度【註一】四等,無不備行。具四辯才,得佛十力【註二】。相好嚴身,神通無礙。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譯解】我們再次的歸求皈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仰仗三寶之力,發起迴向一切六道眾生懺悔的願以後,也同時希望一切三寶力攝持我們,從今直到成佛,所懺悔的一切罪業清淨,這是《梁皇寶懺》最根本的旨趣,除了讓我們所懺除的惡業清淨以外,同時也讓我們發起菩提心,希望所有一切跟我們有冤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解脫,也能夠離開一切痛苦、消除一切的煩惱,永得清淨。永離四趣,且常得人天自在身。免八難而常奉諸佛授記。具備修菩薩六波羅蜜之妙行,發大乘四無量心的宏願,具足四無礙的辯才,而得到佛的十種智力。萬行圓修,莊嚴相好,最後能夠行菩薩道成佛。這段懺文是發願迴向,再次祈願三寶的加持和攝受,能夠「親侍諸佛」、聞法受記,是莫大的福報,也只有我們努力地懺悔業障、修集福報才有這個可能。

【故事舉例】


在《賢愚經》裡貧女難陀佈施一盞小燈得到了世尊授記作佛的故事,難陀能夠見佛授記並不是一生積累的福報因緣,她宿世曾是一個信佛的富貴長者夫人,因辱罵聖賢人是乞丐而自己五百生作乞丐,卻又因供養、恭敬三寶因緣得以值佛聞法、出家受記,真是令人感慨因果昭然、絲毫不爽,也警醒我們要謹言慎行、守持五戒十善,更要好好努力培植福報,才可以有難陀這樣的殊勝法緣。

【註解】


【註一】、【六度】:即六波羅蜜,譯作到彼岸。彼岸即涅槃之岸。度是渡生死海之意。修行方法六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註二】、【佛十力】: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業報之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定及八解脫三昧之智力;


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佛知眾生是利根、鈍根、中根,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與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之智力,於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

【故事舉例】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樣可愛的男嬰。由於丈夫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對外卻宣稱自己疼愛這小男嬰勝於親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認為大太太將他視如己出,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然而,大太太始終意圖要害死小男嬰。就在小男嬰大約一歲時,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機會;用針刺入小男嬰的腦門。小男嬰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過了七天,小男嬰便命終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傷心欲絕,肝腸寸斷。過了一段時日,小太太在各種查證下,逐漸懷疑大太太是真正的兇手。由於喪子之痛,加上有仇未報之感慨,尋即命終。心懷怨結而死的小太太,命終後,為報殺子之仇,投生當大太太的女兒,長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然而,女嬰才一歲就命終,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慟號哭更勝於過去的小太太。


往生後的小太太,連續七次投生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往生。最後一次投胎時,她長得比過去更端莊;但是,在十四歲正當要嫁出門的夜晚,又不幸命終。大太太憂傷悲惱,終日啼哭;將女兒停屍在棺中,也不肯蓋棺,終日看著棺材中的屍體,不說話也不進食。奇妙的是,已死去的女兒,居然容顏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使得大太太更是戀戀不捨。


過了二十幾天,有一位阿羅漢聖者,因為與大太太宿昔的法緣,知道了這件事,要藉此因緣度化此二人。於是聖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聖者不肯接受,並告訴婢女,希望見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認為憂悲苦惱的模樣,無法出門見人,因此,命令婢女供養後再請他離開。然而,婢女數次請求,聖者仍不願離開,堅持要見主人。大太太知道對方不肯離去,心中雖然感到憂愁無奈,也只好請聖者進門來。


阿羅漢聖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憔悴不堪,並試圖用手遮掩,於是問大太太:「為何如此?」大太太告訴聖者:「我前後生了七個女兒,都非常聰慧可愛,卻一個個死去。最後這個女兒,在要出嫁時也死了!實在令我愁憂悲惱,痛不欲生。」


阿羅漢聖者問道:「家中過去有一位小太太是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聽了非常震驚,心想:「他為何會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聖者說:「等梳理完,就告訴你。」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畢之後,聖者又問:「小太太是為何而死?」這時,她緘默不語,心中感到慚愧萬分。「妳殺了小太太的兒子,讓她愁憂悲惱至死。因此,她前後七次投胎成你的小孩,成為妳的冤家,意圖也讓妳悲慟憂傷而死。妳可以去探視棺材中死去的女兒,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屍身居然已經壞爛臭穢,令人難以靠近。聖者問大太太:「如此不淨之身,妳何以貪念不捨?」大太太感到慚愧至極,便立刻將她埋葬,並請求聖者為自己受戒。


次日,依聖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卻化作毒蛇,擋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由於毒蛇擋路,大太太無法前行。此時天色已漸晚,她不禁心生怖畏:「我想要到寺中受戒,這條蛇為何一直擋住我的去路?」聖者知道這件事後,即前往大太太的所在處。大太太一見到聖者,便歡喜地恭敬頂禮。聖者告訴蛇:「妳為報殺子之仇,前後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兒已經七次,彼此互結冤仇,來生勢必又將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輪轉無有窮盡……,儘管如此,這些罪過,尚可度脫。但是,如果妳現在障礙她受戒,障人受戒惡報甚大,將生生世世墮入地獄,無有出期!」毒蛇聽聞聖者的開示後,知道宿世的因緣果報,心中的煩怨委屈剎時冰銷,低頭思惟不已。


聖者觀察得度因緣已經成熟,隨即為兩人祝願:「妳們兩人由於宿世的業緣,互相惱害報仇。現在彼此應當解冤釋結,不要再惡意相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過,從此悉數滅除。」最後,一人一蛇互相懺悔前愆,蛇因聞法功德,旋即命終捨去蛇的報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聽聞聖者的開示之後,心開意解,立刻追隨聖者受了戒,此後精進修行,證得須陀洹果。

六、【尾讚】將這一卷懺文的大意用讚的方式來重點提要,及為結束這一卷懺文跟佛菩薩名號的禮拜後,藉由十地菩薩果位及願力的不同,對每一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都證得同等的法性,可是還有一些業障的深淺而分成十地的差別,但所證的法性是平等的。因業障層層清淨,以象徵功德層層而上直到圓滿,尾讚最後回向,所稱念的菩薩名號不同,是依「十地菩薩」的十個位階,由歡喜地到法雲地的法身菩薩。

【尾讚】四生往返。六道迴旋。皆由怨懟闇相傳。願仗佛哀憐。解釋冤愆。萬壑縱悠然。


南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三稱)

【譯解】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六道生死輪迴之間來回。我們的無明愚痴煩惱如此的深厚,障蔽了我們智慧心光,以至墮入三途惡道。唯有期望仰仗三寶的憐愍攝持,才能化解消除疏通我們彼此之間的冤仇過失。祈求從此一切怨懟,皆轉化成法親眷屬,隨處相安,得解脫無礙之樂。我們再次祈請讚嘆證得能通達微妙性的苦諦、集諦、道諦,滅諦等四聖諦的第五地菩薩,南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放光加持我們所求如願。南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三稱)。

七、【出懺文】在每卷圓滿尾讚之後,引導我們把懺悔的內容再次做總結的提升,將已懺悔的功課告一個段落,且提升自已對佛法的信心修持,及契入佛法的菩提道路上。在出懺的時候,把懺悔的功德迴向,希望諸佛菩薩證明我在努力懺悔,並把所修行的功德集合起來,轉化成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功德回向。 《出懺文》第一段讚佛功德:用佛的容貌跟佛的慈悲,來形容佛的功德浩蕩巍巍。

【出懺文】妙相巍巍, 麗中天之杲日;慈風蕩蕩,振大地之春雷。 灑甘露於塵心, 灌醍醐於沙界。 有求皆應,無願不從。 如來舒五眼之光明, 融會作五時【註一】之佛事。

【譯解】佛具有三十二莊嚴相,佛的聖容非常的莊嚴高貴,佛的光明超過日正當中的太陽,佛的慈悲好像春風蕩蕩的吹撫大地,又如春雷一樣響遍大地。把甘露法水灑遍六道眾生的苦惱煩惱業,淨化了我們凡夫的塵垢心靈。並遍灑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空間、及每一個眾生的身上,淨化了我們的靈命。不但是淨化,而且諸佛菩薩都會圓滿眾生所有的祈求願望。佛打開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全部放出大光明。並融合佛陀五時期所說的妙法來教導眾生,行佛教的法儀。

【註解】


【註一】、【五時】: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之一代聖教,分判為五時。


(1) 第一華嚴時,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之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


(2) 第二鹿苑時,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之十二年間,於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之時期,如日照幽谷之時。


(3) 第三方等時,指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之時期,如日照平地之時(食時)。


(4) 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之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時(巳時)。


(5) 第五法華涅槃時,指為使受教者之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之時期,約於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之時期,如日輪當午之時。

《出懺文》第二段莊嚴道場並用很莊嚴的梵唄聲音,稱讚佛的名號,如儀如法禮佛拜懺,功德克諧圓滿了。

【出懺文】上來奉為求懺某等,修崇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五卷,禮誦云週, 功勳將畢。 集五德【註一】之高流, 瞻五天【註二】之妙相。 然五分之真香【註三】, 點五方【註四】之慧炬。偈讚一音, 花飛五色。 供饌聊為芹獻, 禮佛效於葵傾。作觀誦經,殊功異徳。

【譯解】祈佛慈悲證明我們修懺的功德是如實不虛。我們現在懇切求懺悔,誠心禮拜的《梁皇寶懺》第五卷,功德已圓滿。我們把拜《梁皇寶懺》的道場,會集恭請具備五德的僧眾,且瞻仰頂禮壇城上供奉的佛之妙相,把道場的東、南、西、北、中方都點燈。燃上最好的沉壇真香來瀰漫整個壇場。並用五種顏色鮮豔美麗的花朵來供佛。盛滿美好的佳餚來供養佛,我們在道場裡如儀如法,有如向日葵般彎著腰虔誠禮佛拜懺,用很莊嚴的梵唄聲音,稱讚佛的名號,經行、繞佛、行香、打坐,功德克諧圓滿了。

【註解】


【註一】、【五德】:是有瑞相的特殊,就是1.住奇特法,2.住佛所住,3.住導師行,4.住最勝道,5.行如來德,這五種叫做五德,就是有很多殊勝功德。


【註二】、【五天】:是五天竺──印度分成了「東、南、西、北、中」五個,五天是指印度的佛的妙相,所以叫「五天竺的妙相」,就是佛的妙相。


【註三】、【五分真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佛的功德法身,叫做真香。


【註四】、【五方】:東、南、西、北、中方。

《出懺文》第三段回向證明,再求懺悔。我們依懺文裡不斷的一段一段、一章一節的去發露慚愧懺悔,然而還有些微細的業果,還不能夠完全的消除。所以我們要繼續仰仗於佛三寶,大眾僧的加被,並痛心懇切,不斷努力地去懺悔,直到業障消除殆盡。

【出懺文】先伸回向佛菩提,然後普資周法界。出生殊利。奉為求懺某等,懺未懺之罪垢, 集未集之勝因。 伏願;五蘊之雲自空,五衰【註一】之相不現; 五根【註二】五力而具足,五蓋五障【註三】以銷鎔;發明五種之心花,持守五支之淨戒【註四】;現存眷屬,希五福【註五】以咸臻,過去宗親,得五明【註六】之成就; 冥漠幽沈之類,苦輪息而共證菩提,仇讐執對之徒,冤業解而同生善道【註七】略略微文悔過, 細細業果難除; 一一仰於緇流, 重重求於懺悔。

【譯解】我們要把未盡除的罪垢繼續的懺悔直到淨除,還要繼續累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令充滿五蘊煩惱惡業的身心,如雲彩一般的飛散消除,而得到永遠安享天人福報的功德,希望我們具足的所有世間善法、跟出世間善法的智慧,都能夠消除修行上外在的障礙,及內心的煩惱障礙,使我們的內心清淨,現出光明之花,從此身心清淨無染,願我們現在及過去的子孫、父母、師長,都能夠五福具足及智慧圓滿,祈願沉淪於三途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苦難眾生,都能停息消除痛苦的業報,轉而同證佛道。從此我們要了解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真理,故不要執著你我怨懟的仇人,如此冤仇就得以化解,共同攜手走向菩提大道。我們依懺文裡不斷的一段一段、一章一節的去發露慚愧懺悔,然而還有些微細的業果,還未能完全消除。所以我們要繼續仰仗於諸佛菩薩三寶,大眾僧的加被,並痛心懇切,不斷努力地去懺悔,直到業障消除殆盡。

【註解】


【註一】、【五衰】:是天人的衰敗相,不再永遠安享天人福報功德,就是福報消滅的跡象。天人在壽命將盡的時候,身體出現的五種死亡現象:第一個是頭上的花枯萎了、第二個是腋下出汗、第三個是衣服會髒掉污垢、第四個是身上沒有了光或常常是臭氣、第五個是不安於本座或是天女常常跟他鬧意見,這就是五衰相現。期望身為天人不要有這種衰敗、福報消失的因緣,就是不要這種福報消失,福報永遠綿延不盡。


【註二】、【五根】:是信、進、念、定、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一切善法的動能,一切善法有漏的無漏的,都由這個五根


【註三】、【五障】:是指修道上的五種障,也是五蓋,其實五蓋就是五障。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五蓋」是「貪、瞋、睡眠、掉悔、疑」,內心的煩惱消除,「五障」是外在修法的障礙消除。五障的說法:煩惱障、業障(就是過去的惡業)、身障、法障、所知障。


【註四】、【五支戒】:依《涅槃經義記》:第一個、根本業清淨,第二個、前後眷屬清淨,第三個、諸惡覺清淨,第四個、正念清淨,第五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這是五支淨戒。「五支淨戒」是身的清淨無染。


【註五】、【五福】:五種福報:壽、富、康、妙德、子孫多。五福是福


【註六】、【五明】:就是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五明是智慧


【註七】、【善道】:佛教的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

八、【回向讚】「回向讚」有兩個,一個是龍華三會,另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基本上《梁皇懺》是以『龍華三會』這首回向偈為主體。這個是龍華三會。

【回向讚】梁皇懺。五卷功徳力。願滅信人/亡者五逆罪。親證菩薩難勝地。懺文擧處罪花飛。解了冤。懺了罪。消災増福慧。脱苦生忉利。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受記。南無龍華會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五卷懺悔功德力已圓滿,祈願諸佛菩薩消滅我們所造的五逆罪之無明煩惱業,及超度引薦所有亡者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並祈請證得能通達諸諦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滅諦等四聖諦的第五地菩薩南摩難勝地菩薩摩訶薩,將我們的罪業有如枝葉上的花,被懺悔之風吹掉。令懺悔功德能洗滌滅除惡業之果一樣,令我們解除跟眾生的冤仇,惡業清除,消災增福慧,離苦生忉利天。我們歷經無量劫的修行、無量劫的行菩薩道,然後開悟,解脫生死,希望到龍華會上,與大家再相逢,並且在彌勒佛前再聽彌勒佛說法,然後蒙彌勒佛授記。

八、【回向讚】《舉讚》這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

【回向讚】《舉讚》梁皇懺。五卷已全周。回向四恩并三有。拜懺某等增福壽。願將法水洗愆尤。惟願亡靈往西遊。難勝地菩薩 惟願哀納受。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五卷懺悔功德已圓滿,願將此功德力迴向四恩(是三寶恩、國王恩、師長恩、父母恩)及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一切眾生。願以此懺悔功德力增福增慧延壽,願以懺悔功德力的法水,洗淨我們的心、我們的罪業。且祈願所有超度引薦的亡親眷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誠心懇切祈求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滅諦等四聖諦的五地菩薩,南摩難勝地菩薩摩訶薩,及南摩登雲路菩薩摩訶薩,慈悲大力加持我們,使我們所求如願,一切吉祥圓滿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五 解怨釋結第九結語】

供養讚:祇園菓就是供養果。果供養 (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供果功德: 圓滿無缺,不受災害,受諸喜悅,早證佛果 。』


「解冤釋結」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跟現在或過去世的眾生結了很多的怨氣、冤仇都能釋冤解仇。有了怨就結下了業,有怨沒解開、有結沒釋放,這樣的累世怨結糾纏流轉苦痛無邊,唯有解怨釋結才可離苦斷煩惱。所以我們要很誠懇痛心的慚愧懺悔,並很坦然的去解除往昔所結的冤仇怨懟,該還的一定要加倍的償還給別人,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與眾生結新的冤仇,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


《大法鼓經》裡講到,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就具有無量相好莊嚴。舉幾個比喻,用眼睛、月亮、水、燈,比喻佛的功德本來就在,且毫無欠缺,說明眾生本來就是佛的觀念。如眼睛有白內障但經開刀後,大放光明,重新看得很清楚,這說明眾生本來就有「能夠看到」的功能,只不過是被一些無明障住了,所以只要開刀把這障礙清除掉以後,眼睛自然就能看得很清楚了,而白內障就有如我們凡夫眾生的無明和貪愛。佛說眾生是未來佛,因眾生具有成佛的種子、具有成佛的能力、具有成佛的條件,所以可以成佛。就好像一棵樹現在是顆種子,可以長成很大的樹、結很多的果實。雖然我們現在是個凡夫,沒有佛的功德,可是將來還是可以成佛,受用佛的種種功德,就好像小樹將來可以成為大樹,長出很多水果給大家享用一樣。所以說我們現在是佛,也是未來佛,而這個道理是如何會通?重點就是我們現在被無明煩惱業障遮蔽了佛性、遮蔽如來藏所導致。我們從無始以來起了貪瞋癡三毒根,由三毒根起了常、樂、我、淨、之四顛倒。起了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十煩惱見。由愛身故,起於身見。由身見而起我見,依我見而起色、受、想、行、識、之五蘊見。因為執著這五蘊見,於是顛倒妄想而顛倒執著,因為顛倒執著,所以無明的煩惱惡業就出現了。因此我們若了達這無明的煩惱惡業根本是不真實的,那當下我們就親證本具的法身功德、本具的佛性,所以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現在我們了解功德法身被無明煩惱惑業所遮蔽,及法身功德與無明煩惱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的身心是過去世行為所留下的結果,佛教稱之為苦因與苦果,如不及時中止,因果的循環,便了無止期。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六親眷屬遍及六道一切眾生,皆是自己往昔與未來的親緣。所以我們首先1.要效法佛菩薩菩薩不忍眾生,所以替眾生解冤釋結,對一切眾生都怨親平等,來對治同修、師生、師弟之間的分別、貪欲、瞋恚心及為師長同學懺悔解怨,我們是凡夫,難免會有過失,要勇於承認改過,要發起行菩薩道的勇猛心,效法他們以慈悲心救助眾生的苦難,做為行菩薩道的資糧,成就佛道的依托處,並祈願菩薩攝受。2.產生怨對之苦的根本,首先向父母親及眷屬懺罪,也代向一切眾生懺罪解怨,接受我們懺悔盜竊邪淫妄語十惡五逆乃至所有一切罪,解除我們跟他們之間的怨仇,使其無怨恨之想。並替他們向他們的冤親債主求懺悔。3.懺悔不報師恩、不聽教誨乃至粗言誹謗師長,皆因没有正知正見而不得和合,如懺文中所舉列的華光比丘的弟子,說明誹謗師長最後入無量地獄的例子。學佛之人,是依法不依人。若對師長起驕慢心、嫉妒心,那就如自購了地獄門票,無人能救,當及時拜懺滅罪。4.我們雖然出家了,可是沒有離開煩惱,還存有很重的人我是非心,所以在一起相處時,難免會有比較、計較,嫉妒之心、因此產生是是非非。所以要去反省人家宿習智慧,多生以前就修行、有很深的智慧,積了很多的福報,人家今天的成就,今天的智慧才華,是他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報,而我自己善根不夠,比不上人家,自己沒有努力勤修,反倒生起嫉妒心,去懷恨人家,那是會結下惡因惡果,累世流轉苦痛無邊啊!所以我們要遠離分別、「無怨親想」、「和合歡喜」這才是解怨釋結的妙法。在經上說,世二健兒。一不作罪。二能懺悔,不造罪業的人是聖人,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但經上說,造了罪能真正懺悔的人,則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希望我們人人都能作這樣的大丈夫。我們無始以來,無明覆慧,被貪瞋癡三毒所轉,所以才造下了無量無邊的怨懟之因。我們想到自己罪怨深固,必墮三塗六道,無人能救,如今為了逃避劫數,必須修學佛法。守五戒行十善能免除三塗之苦,修禪定能消除內心煩惱之苦,若能開悟得智慧,即可出離三界之生死苦。所以我們要全仗諸佛菩薩以十六種神通廣大、不可思議的慈悲攝受力,和我們真正的痛心懺悔才可以消除滅罪,離苦得樂,斷除怨懟、永離八難、離四趣苦、捨生死報、同成正覺。修行是自己的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只靠外力不能究竟。能發慈悲心的大願,可使發願的人成就無量功德,滅除了自己無量罪業。


【故事舉例】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明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方孝儒,他是明朝開國的功臣,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死後,協助明惠帝輔佐朝政,可以說功勞非常大,可是他後來得罪了皇帝。在方孝儒出生之前,他的父親,選了一個風水寶地,準備把祖先遷葬在這裡。當選好日子,要遷葬祖先的前一天晚上,方父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禮拜,然後哀求他說,他所選的這個風水地理,是紅衣老人及族人住了很久的地方,所以希望可以給他們三天的時間,等他們都搬到別的地方去以後,才來造墳。這紅衣老人很恭敬的說了三次,千叮嚀、萬叮嚀,希望寬限他三天才掘、挖這塊土地,然後就禮拜而去。但是方孝儒的父親,早上醒來以後,想一想,天下哪有這種事情?覺得夢大部分都是虛無飄渺的,既然已看好了良辰吉日,怎麼可能再延個三天?所以他就命令工人馬上開挖這個地方,結果一挖就挖到一個洞穴,這個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蛇,方父就命令工人用火,把這穴裡所有的蛇燒死。


那天晚上他又做夢了,夢到昨天晚上穿紅衣的老人,滿臉怨恨的對他說:「我已經很誠心的哀求你,你竟然把我所有的子孫共八百人全部燒死,你滅了我的族,將來我也一定會滅你的族」。


這墳墓造好之後,不久就生下了方孝儒,方孝儒生下來時長得很奇特,他的頭形狀就是三角形的,跟毒蛇頭很像。


方孝儒非常的聰明,後來當上朝廷的大官,成為開國的老臣,可是最後,得罪了當時的永樂皇帝。古時候如果有人犯了罪,最重就是抄家滅族,滅九族。方孝儒激怒皇帝後,皇帝就滅他家九族再加上他的老師,加起來算十族,總共八百人,剛好跟被燒死的蛇的數字一樣。


這方孝儒是來做甚麼的?是來報怨的,讓他們方家被抄家滅族。所以有冤、有業、就有債,有債就要報,因此我們要解冤釋結。這個債有很多種,不一定欠錢才叫做債,欠命的就有命債。

< Bac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