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第七卷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七 * 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


一、【供養讚】梁皇寶懺第七卷食奉獻:梁皇寶懺每卷開頭一定以梵音唱誦一段供養贊,來祈請諸佛菩薩降臨加持。大家用真誠懇切感恩的心獻上供品,以示恭敬歡喜之意。十種供養諸佛菩薩的供品,分別為「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經、衣」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


《供養讚》天廚供養讚—食供養 (象徵意義:禪悅妙食)『供食功德 :力大無窮,壽命綿長,眾人愛樂,辯才無礙 。』這首天廚供養讚主要是提到釋迦牟尼佛,在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有關於食物典故的故事。

【供養讚】天廚供。純陀最後來。饑餐麻麥充皮袋。仙人又送齋食在。雙雙牧女獻香糜。四天王捧鉢。遙望靈山拜。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用天上的食物來供養佛,純陀居士希望能消除貧窮飢餓的果報,於是跟他的同伴十五個人一起去見佛,向佛陀頂禮哀求,祈請佛接受他的食物供養。佛陀憐憫成就他,就接受了純陀的供養之後才入涅槃,所以經典上就記載著,佛陀最後接受供養的人就是純陀,這就是天廚供純陀最後來的意義。饑餐麻麥充皮袋是在說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尊貴已得成就的佛陀,也要為他及四百九十九個弟子的過去說錯的一句話,來接受吃馬麥三個月的果報,但因佛是得証者,所以其實佛吃的不是馬麥,而是天人送來的天廚供養。其中唯有舍利弗到天上去吃好的。有弟子就請示佛陀這是何因緣?,佛說:往昔有一個槃頭國王,太子維衛出家修行成佛叫維衛佛。國王聽到兒子成佛大設供養,街道張燈結綵來供養維衛佛,有一個梵志修行很好的,帶著五百個弟子,有事來到這個大城裡,看到如比景像就問,有什麼特殊節日慶典嗎?旁邊的人就說,為了慶祝槃頭王的維衛王子,修行證果成為維衛佛。這個梵志有修行的人,自視比較高就起了輕慢心,便說世間人很迷惑,拿這麼好的東西來供養這樣的人,我看這種人只能吃馬麥。因他起了驕慢心且不尊重恭敬的說,像這種人只能吃馬麥,五百個弟子都沒有人吭氣,只有一個人說師父啊,這樣講也不對!如果是像他們講的,維衛王子修行證果成為維衛佛的話,這樣的成就者應該受到天人的供養而不是吃馬麥。佛說:當年說這種人只能吃馬麥的梵志,就是我,我說人家吃馬麥,所以今天受吃馬麥的果報,當年那個梵志的弟子,提醒他的師父說:這樣的修行者應該受天人供養,就是舍利弗,所以我們吃馬麥,他可以到天上去受天人供養三個月,馬麥是佛陀受難時的供養。而這句仙人又送齋食在,天人用天眼看到修行人的清淨功德,所以就送天上食物來供養他,而行者開悟以後,所有的身影心念都無相可及,並無跡象可循,所以天人看不到他的身影找不到他,就不送飯了。這句是佛在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不食的六年苦行之後,覺得苦行不是究竟之道,還是回到世間正常的修行,於是就在尼連禪河洗浴。因為長期沒有吃飯,洗澡以後身體非常的虛弱,想要從河裡往上爬,因為體力不夠爬不上來,天神把樹枝壓低垂下來,讓釋迦太子抓著樹枝爬出尼連禪河。天人勸曼陀、波羅,這兩位牧牛女拿牛奶做的稀飯供養佛陀,牧羊女是佛陀成道前的供養。這就是雙雙牧女獻香糜的典故。四天王捧缽的故事,當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道以後,七日七夜不動不搖,在菩提樹下靜默禪思,享受禪悅的法味,這時有一支五百人的商隊在附近,有個梵天叫識乾,看到釋迦牟尼佛新成道,坐在這邊七天七夜,還沒有人修福報供養,覺得是很難得的機會,就勸這五百個商人:「供養新成佛是很大的果報,你們應該去獻供養且是佛成道後的第一餐,所以這個果報不可思議。」這就是四天王捧缽的故事。這四個都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重要的典故。遠遠遙望著靈山禮拜。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三稱

【故事舉例】


1、純陀居士是做工藝的,佛在雙樹林下準備涅槃的時候,純陀跟他的同伴十五個人一起去見佛,他知道佛陀要滅度,就向佛陀頂禮哀求,希望去除無邊貧窮飢餓的果報,請佛接受他的食物供養。佛憐憫成就他,就接受了純陀的供養之後,才入涅槃。所以經典上就記載,佛陀最後接受供養的人是純陀,就叫「純陀最後來」。


2、「麻麥」也稱為馬麥,佛為什麼會食馬麥,在戒律在經典裡都有講到:當時在舍衛國附近有一個毘羅然國,有一位婆羅門王叫作阿耆達,他問周圍的人有沒有見過有德有道有智慧的高士?有人就講:「舍衛國有一個瞿曇,很有智慧,成佛了。」阿耆達就很高興的去見佛,並請佛來到毘羅然國結夏,他要供養。其實佛知道去這個國家結夏會得不到供養,但是佛知道這個宿世的因緣,所以就默然應許,帶了五百個弟子到毗羅然國結夏。阿耆達聽到佛接受他的邀請,來到他的國家結夏,於是歡喜的回去,交代要準備佛來結夏的供具。可是阿耆達回到宮廷以後,就受到魔的干擾,沈溺在種種五欲中,把邀請佛來結夏、供養種種飲食的事給忘了,交代守宮廷的主事者:「我要在這邊休息三個月,三個月中不管什麼人,都不可以通報。」於是就在宮廷裡面玩樂。


佛率領五百個弟子,來到這個國家要見阿耆達,可是守門的主事者,受到國王先前的吩咐,所以拒絕通報。佛當然知道這個因緣,就跟弟子們說:「這個國家信佛的人少,而且窮困,所以供養比較難,大家各自想辦法去托缽。」很多人就托不到沒飯吃,其中只有舍利弗以神通到天上去受供,其他四百九十九個人就跟佛挨餓受飢。有一個養馬者帶著馬群去買賣,路過見到佛,他有善根,看到佛的弟子們沒有人供養,且信佛的人不多、國家百姓也窮困,就起心要供養佛。可是他自己也沒有好東西,有的就是馬吃的麥,這是很粗的糧食,他說:「我只有這個東西,不知道佛可不可以接受?」佛陀慈悲應允,於是牧馬人就把給馬吃的糧食,分出一半給比丘跟佛吃,於是佛三個月之中就吃馬麥。阿難拿到馬麥,想說不能這樣乾著吃,要煮熟才可以食用,於是就跑到附近的老百姓家裡面,看到一個女人就問:「我們佛要吃東西,這個馬麥可以幫我把它煮熟好吃一點嗎?」這個女人沒有福報,她說:「我很忙,沒時間給你煮。」旁邊有一人家,有福報有善根,一個女人說:「我有空,我們家爐子還有火,拿來我幫你煮。」於是阿難就拿了馬麥,去到隔壁的女人家煮熟。這位幫佛煮馬麥的女人,以替佛煮馬麥的因緣,來世得轉輪聖王第一夫人的福報。


阿難就把煮熟的馬麥,拿去供養佛吃,佛拿了馬麥就吃。阿難心裡很捨不得,心想:「佛這麼尊貴,怎麼到這個地方就沒有福報了?我們做弟子的也沒有福德因緣,竟然讓佛吃馬麥,不能供養佛好的東西。」心裡很難過。佛看阿難很難過,就安慰他說:「阿難!我還剩一點,你要不要吃啊?」阿難就接受,一看居然是非常好吃的東西。佛說:「這是天人送來的,不是你送來的馬麥。」是天人送來的供養,外表像似馬麥,其實是天廚妙供,雖然佛吃馬麥,可是還是有天人送供養,阿難就得到一點點寬慰。佛就跟他的四百九十九個弟子,吃馬麥吃了三個月,還剩七天,佛就要解夏走了,佛就跟阿難講:「你去見阿耆達國王,說我們接受他的邀請,來這邊結夏三個月,快結束了,我們要到別的國家去弘法了。」阿難受了佛的教敕,就到宮殿去,剛好碰到阿耆達國王,阿耆達的腦袋還沒有醒過來,見到阿難就說:「阿難!你怎麼來了?佛在那裡呀?」阿難回答:「佛在你的國家旁邊大樹下結夏,已經三個月。」


阿耆達國王想起來了,又難過又悲傷,趕快去見佛:「我忘掉了,是我的過失,讓佛在這邊三個月沒有供養,希望佛憐憫我,接受我的慚愧懺悔,再留七天接受我的供養。」佛就說:「好,我接受你的供養,你本來是很誠意的,是因為忘掉了,不是故意的。」所以佛就接受供養七天。阿耆達國王為了表示誠意,本來就準備好了三個月的供養,就把所有供養的東西拿出來,很高興把食物供養給佛陀,他自己也得到很大的歡喜,而證得果位。


佛食馬麥的經過就是這樣,佛的弟子就懷疑,佛為什麼會有吃馬麥三個月的果報呢?因此請佛開示,為什麼佛跟弟子三個月吃馬麥,還有一個人跑到天上去受天人供養,佛要走,舍利弗就下來了,大家就很奇怪,佛就把這個因果跟他們講。 佛說:往昔有一個槃頭國王,太子維衛出家修行成佛,叫維衛佛。國王聽到兒子成佛,大設供養,街道張燈結綵,來供養維衛佛。有一個梵志修行很好,帶著五百個弟子,有事來到這個大城裡,看到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就問:「有什麼特殊節日慶典嗎?」旁邊的人就說:「槃頭王的維衛王子,修行證果成佛,號世尊。為了供養維衛佛,所以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 這個梵志有修行的,因自視比較高,就起了輕慢心,說:「世間人很迷惑,拿這麼好的東西,來供養這樣的人,我看這種人只能吃馬麥。」這個梵志因為修行很精進努力,所以起了驕慢心,對維衛王子修成佛道,沒有起一種尊重恭敬心,卻起了輕慢心,說像這種人只能吃馬麥。五百個弟子都沒有人吭氣,只有一個人說:「師父!這樣講也不對,如果是像他們講的話,這種人應該受到天人的供養,而不是吃馬麥。」


佛說:「當年這個梵志就是我,我說人家吃馬麥,所以今天受吃馬麥的果報。而那位提醒梵志的弟子,就是舍利弗。所以我們吃馬麥,他就可以到天上去受天人供養三個月。」佛會受到食馬麥的果報,就是前世講錯了一句話,因果確實絲毫不爽。我們對世間因果要非常非常的小心,講話也要非常非常的小心,不要自己造了惡業而不知。


3、香糜是牛奶稀飯,「雙雙」是兩位,一位叫曼陀、一位叫波羅,這兩位牧牛女。這是佛在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不食的六年苦行之後,覺得苦行不是究竟之道,還是回到世間正常的修行,於是就在尼連禪河洗浴。因為長期沒有吃飯,洗澡以後身體非常的虛弱,想要從河裡往上爬,因體力不夠爬不上來,天神把樹枝壓低垂下來,讓釋迦太子抓著樹枝,爬出尼連禪河。天人勸這兩個牧牛女供養他,這兩個牧牛女就很高興,拿牛奶的稀飯供養太子,這是雙雙牧女獻香糜的典故。


4、四天王捧缽的故事,當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道以後,七日七夜不動不搖,在菩提樹下靜默禪思,享受禪悅的法味,這時有一個五百人的商隊在附近,有個梵天叫識乾,看到釋迦牟尼佛新成道,坐在這邊七天七夜,還沒有人修福報供養,覺得是很難得的機會,就勸這五百個商人:「供養新成佛是很大的果報,你們應該去獻供養。」


五百個商人聽了很高興,就和麵炒蜜,在樹下頂禮供養佛。佛想到以前的佛,慈悲大眾,接受供養都有缽:「我也應該要有缽來接受供養,不應該像其他的道人用手來拿。」那時四天王在頗那山上,每一個天王都得到一個青石缽,想要用這個缽來吃飯;有一個天人叫做照明,就跟天王講:「釋迦牟尼佛現在新成佛,這個缽應該是要供養佛,你們不要用這個缽吃飯,拿去供養新成的佛。」於是四天王就歡喜來到佛前,把他們新得到的青石缽供養佛。佛想,有四個缽,如果只拿其中一人的缽,其他人就沒有供養到,所以佛就把四個缽全部接受供養,就疊起來,右手用神力一按,四個缽就合成一個缽,然後就用新成四合一的缽,接受五百商人蜜和的麵食物。佛接受炒麵以後,就為商人祝願:「你們今天佈施這個食物,希望受施的人得到飲食以後氣力充滿,也同時令施主能夠世世得願得壽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得辯才慧,終保年壽,眾邪惡鬼不得嬈近,以有善意立德本故,諸善神常當擁護。」我們平常供養一個貧窮的人,都會得到很大的福報,何況是供養新成的佛?而且是佛的第一餐,所以這個果報不可思議,這就是四天王捧缽的故事。

二、【入懺文】代表即將開始,是一種輔助觀想內容,幫助我們進入整卷懺儀,並引導我們進入懺文,開始懺悔的前導。入懺文跟出懺文是一前一後,有引導與圓滿結束的功能。


這《入懺文》的第一段是讚嘆――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及慈悲之力,所以要讚美。

【入懺文】 恭 聞


七佛世尊,作證明懺摩之主。 七喩【註一】妙典,入菩提解脱之門。 富有七珍【註二】法財, 具足七菩提分【註三】。 旃檀林以旃檀圍繞, 師子王作師子嚬呻。無願不從,有求皆應。 仰慈雲而廣布,同水月以含容。 稽首于前證明懺法。

【譯解】我們請過去七佛作為懺主,作為大家修行的證明者,保證我們修行功德的真實性,法華經裡的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的七比喻裡面,都有記載著眾生不管在六道裡面的那一道,清淨佛性本來就是具足的,一絲毫也沒有減少,所以這微妙的寶典,能讓我們進入覺悟解脫之門路。轉輪聖王的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等七寶及跟世間的金、銀、琉璃、水晶、硨磲、赤珠叫做珍珠、瑪瑙七種寶等七珍法財全部擁有富足,並具足七菩提分,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等三十七道品裡的七覺支。佛是一切中最尊貴的,有如最尊貴的檀香森林一般,有如百獸之王的獅子王只要輕輕一吼,所有眾生的願都能夠得到滿足,所有祈求都能夠得到感應。我們仰望天上的雲層,希望下雨,使大地所有的草木,都能得到平等的滋潤,每一滴水都能映出天上的月亮,佛有如天上的圓月,只要我們的心水清淨,佛就能在我們的心月中顯現出來。我們在佛陀三寶前頂禮,祈求佛陀能證明我們的懺悔功德是真實不虛。

【註解】


【註一】、【七喻】:法華七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


【註二】、【七珍】:就是七種珍寶:1. 金、2. 銀、3. 琉璃、4. 玻璃或叫水晶、5. 硨磲、6. 赤珠叫做珍珠、7. 瑪瑙。也有說是轉輪聖王所有的七種寶,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轉輪聖王的七寶跟世間的七種珍寶,都叫做七珍法財。


【註三】、【七菩提分】: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這是《入懺文》的第二段,是莊嚴道場的清淨,及莊嚴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身心非常恭敬虔誠的來禮懺。

【入懺文】上來奉為求懺某等,啓建 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七卷,入檀縁起。 檀信轉加慇重,緇流如法修持。 幢幡彩像以莊嚴, 花果香燈而間列。 精誠供養, 百拜虔恭。

【譯解】今天我們在這莊嚴道場裡一齊虔誠求懺悔,現在梁皇寶懺慈悲道場第七卷即將開始了。感謝所有出家的僧眾,帶領我們如儀如法的在這邊禮拜懺悔,我們用清淨的身口意且用非常真摯真意的心,並用幢幡彩像及最好的花香燈茶果來做廣大供養,我們虔誠恭敬不斷的頂禮叩拜諸佛菩薩三寶。

這是《入懺文》的第三段,是細述往昔的業習,懺悔罪業,祈佛加被。

【入懺文】切念求懺某等,多生父母,累劫冤親。在七趣【註一】之沈淪,故無惡而不造。 縱七情【註二】之妄想,乃靡所而不為。 起七慢【註三】之高山, 欺賢罔聖;造七漏【註四】之煩惱,背覺合塵。 七聚毘尼【註五】而失守,七遮【註六】逆罪以難逃。

【譯解】我們非常懇切禮拜懺悔,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生。我們的多生父母跟累劫冤親債主,不管在天道、人道、仙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七趣中輪迴不止,且任由自己的情緒在喜怒哀樂愛惡慾七情中無所不為,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造了種種的惡業。又因為我們的七傲慢心堆積得有如高山一般,對所有外在的有情眾生,都產生驕慢心,於是對聖賢也起了對立的人我差別心,因而產生對立隔礙、欺瞞的心情,於是造成了見漏、修漏、根漏、惡漏、清淨漏、受漏、念漏等七種不同層次的煩惱,所以背離了我們的覺性智慧,趨向於虛妄的境界,墮入三塗六道輪迴裡而不能出離生死。又造作了波羅夷、僧殘罪、偷蘭遮、波逸提、提舍泥、突吉羅惡作、惡說等七個深淺程度不同的輕重罪業,破壞了七個不同層次的七聚戒律,因而失去了清淨的心,於是犯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和尚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還有殺聖人(阿羅漢) 等七遮逆罪,因而墮入無間地獄永無出期。

【註解】


【註一】、【七趣】:是六道加上一個仙道,就是天、人、仙、還有阿修羅,這是四個善道,加上地獄、餓鬼、畜生。


【註二】、【七情】:是煩惱的情緒:喜、怒、哀、樂、愛、惡、慾七種情緒。


【註三】、【七種慢】: 1.慢:我認為我跟你一樣。2.過慢:客觀上面我跟你一樣,可是主觀上,我心裡認為我比你好。3.叫慢過慢:客觀上我比別人差,可是主觀的情緒上,認為我還比你好。客觀上我們兩個是一樣的,如果我主觀上認為我也是跟你一樣,這個也是慢。所以不管客觀主觀的情況如何,我們一旦產生了相待的價 值與評定以後,這幾個慢就產生了。 4.我慢。5.增上慢:增上慢在佛門裡有時會碰到,就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還沒有證得、還沒有開悟,誤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或是已經開悟,你自己錯誤的認知,這個叫做增上慢。如果知道自己沒有證果也沒有開悟,卻說自己得到的話,那就叫做大妄語。大妄語跟增上慢的差別,是確定知道自己是錯的、還是不知道自己是錯的?這就是妄語跟增上慢的差別關鍵處。6.卑慢: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承認自己條件、客觀的福報比不上別人,而還要執著這樣的立場,以這個立場為藉口來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7.邪慢:沒有道德而謂有道德。我們要有很正確的觀念、正確的知見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慢,對於自己的身分條件、自我的要求要降低,我們常常會有所謂自尊心或面子的問題,面子自尊心就是慢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我執的深處作為根,所以慢的根源就是我執,就是我慢。因為有「我」作根源,才會有外在的人的對立;因為有了人的對立,才會有所謂慢的出生。要除掉我慢,就先從除掉我的相關形象──情緒、價值、境界來下手,那麼我們的慢,就會慢慢的消解。


【註四】、【七漏】:是七種煩惱:見漏、修漏、根漏、惡漏、清淨漏、受漏、念漏,所謂「漏」就是煩惱的生起處,會讓我們因煩惱而產生業,因業而淪落三塗六道裡而不能出離,就好像掉在輪迴裡面一樣,這就叫漏。能夠出離生死,就要有離開煩惱的智慧,叫「無漏」。


【註五】、【毘尼】:是戒律。「七聚毘尼」是七種戒律的層次:1. 波羅夷,這是最重的斷 頭罪,犯了斷頭罪,好像人頭斷就死掉了,出家戒律死掉了;2. 僧殘罪,叫僧 伽婆尸娑,僧殘就好像胳膊被砍掉,很重傷的意思;3. 偷蘭遮,是大障道的罪, 障道很重;4. 波逸提,會讓我們墮落在惡道裡面;5. 提舍泥,這個罪比較輕,要向別的比丘懺悔;6. 突吉羅惡作,就是應該要起後悔的心;7. 惡說。罪的深淺輕重不同的戒條叫七聚,這七個不同深淺的戒律層次都破壞掉,都沒有清淨的保持,叫「失守」。


【註六】、【七遮】:是七種逆,對尊長很不好的行為、破壞尊長的尊貴叫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和尚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還有殺聖人(阿羅漢),就叫七遮逆罪,會墮入無間地獄,叫「七遮逆罪以難逃」。

這是《入懺文》的第四段,是虔誠懺悔,祈請加被。

【入懺文】想應多劫,未經懺悔; 今生慶幸,得遇佛乘。發露向諸佛像前,滌罪於大圓鏡裹。 命我現前衆等,披閲懺悔靈文。 縁起有涯, 悲心無極。望佛哀憐, 冥熏加被。

【譯解】我們思惟反省累世以來,從未有過懇切痛心的懺悔,今生非常慶幸能有這福德因緣,和大家一齊拜梁皇寶懺求懺悔,我們在佛的大圓鏡智裡面,把所有的惡業都洗淨了,承佛的神通慈悲智慧力,淨除了我們所有的惡業。現在我們誠心邀請所有的同修們,一起來懺悔讀誦這靈驗神通廣大的梁皇寶懺的懺文經典。使我們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感恩佛對所有罪惡的眾生都有無窮盡的大悲心,我們知道佛的慈悲心是沒有極限的,所以祈望諸佛菩薩三寶能用偉大的慈悲功德力,默默無形的給我們加持,哀憐赦免我們,使我們惡業罪垢盡消除。

三、【讚佛偈】每一卷在入懺文之後,都有一首讚佛偈,是讚佛的三十二莊嚴相,八十種微妙身行特徵,讚佛功德。

【讚佛偈】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譯解】所有十方三世的佛,是我們的識心所顯現的,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現,只要我們心清淨,十方三世一切佛自然顯現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要用清淨的身口意,虔誠專住頂禮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

四、【歸命八佛】我們祈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有八尊佛為歸命懺主,來作為我們禮懺功德的證明。

【歸命八佛】啓運慈悲道場懺法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南無過去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譯解】我們奉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八尊佛。為我們作禮懺功德的證明,啟運慈悲道場懺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南無過去毘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毘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以上是過去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未來佛) 。每卷入懺開始都一樣。

五、【懺文及佛號】每一卷的懺文,每誦一段懺文,就會禮佛一段。在禮拜每一段佛號的開始,一定是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每一段的佛名號最後二位菩薩,一定是無邊身菩薩、觀世音菩薩。無邊身菩薩是從安樂邊來看,為與樂。觀世音菩薩是從聞聲救苦邊來看,為拔苦。這二位菩薩都是能聞聲而至,隨處安樂,利益眾生。

【懺文及佛號】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卷七 * 自慶第十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夫至德渺漠,本無言無說。然言者,德之詮(音全),道之逕(音淨)。說者,理之階,聖之導。所以藉(音借)言而顯理,顯理故非言。理由言彰,言不越理。雖言理兩乖,善惡殊絕。然影響相符,未曾差濫。在於初學,要因言以會道。至於無學,乃合理而忘言。自惟凡愚,惛惑障重。於諸法門,未能捨言。今識麄故不盡其妙,見淺故。不臻(音真)其極。然言之且易,行之實難,唯聖與聖乃得備舉。今有難言,自不能正,云何正他?爾自三業穢濁,云何勸人清淨?自不清淨,欲使他清淨,無有是處。既不堅固,何以勸人?今言行空說,便成惱他。他既生惱,何不且止?反覆尋省,寧不自愧。余是善知識,故發此言。於是整理衣服,斂容無對。今聞善知識此辭,心情慚恧(音女,四聲,慚愧之意)。自知深過,不敢欺罔(音往)聖人,隱覆其失。今欲毀之,恐脫有人,因此增福。適欲存之,復恐有人,由斯生謗。進退回遑(音黃),不知所措。且立懺法,心既是善,善法無礙,但應努力,不得計此。今唯憑世間大慈悲父,覆護攝受。既有其言,不容毀滅,正當慚愧。大眾願無觸惱,若微與理合,相與因此懺法,改往修來,為善知識。如其不會眾心,願佈施歡喜,不成惡知識,猶為菩提眷屬。

【譯解】今日在一起共修『梁皇寶懺』的我們,佛菩薩的境界及佛菩薩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難以琢磨察覺的,是用言語不能表達的,而這至高無上的神聖道德,又必須靠言語文字來敘述才能讓人家知道了解,才能通往到聖者的境界,我們要靠著高潔文字的帶領,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爬上去,直到達成聖人的境界。換言之彰顯真理是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讓我們看到真理才能達到智慧解脫的境界。但語言文字並不能代表真理,言語文字跟真理智慧解脫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就像善跟惡是互相背離沒有關係的,但又需透過語言文字的互相對應影射,才能達到符合的角度,就如我們站在樹下,當陽光照射樹時,地上就有影子一樣,可是影子跟我們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在某一個程度上,形象是相符合,沒有錯亂的。所以我們是個凡夫俗子,是個初學者,要好好反省,並藉這些經文懺文的語言文字儀式,然後一步一步的進入聖道修行的過程,直到圓滿成就,但對已經修學圓滿證入實相的人,則不需要再靠語言文字去學習。我們都是凡夫,因愚昧無明而造業深重,對諸多修學方法還需要明白,所以我們的心識非常的粗淺,很難靜下心來去思惟微妙的聖界,而眼光思想又非常的淺薄,不能達到最深最遠最圓滿的層次,所以還是不可以把文字語言完全的丟掉而去直探真理。然而修行之路,說者容易行者難,只有大根基的再來人才能頓悟成就,如果自己三業還未斷,如何勸人修清淨行?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都沒辦法幫自己清淨,又怎能幫別人清淨呢?這是不可能的,你自己對佛法的信心都不夠堅固,又如何去勸導教化別人信佛呢!如果嘴上說得天花亂墜,而自己卻做不到,反而讓聽的人心生疑惑煩惱,甚至遠離佛教。反省自己這樣做對眾生又有什麼益處?難道不會感到慚愧嗎?像梁皇寶懺懺文所說的,我們確實還不夠清淨還是會有一些煩惱,怎能叫人家一起來拜佛清淨呢?所以我們要整裝起來很莊嚴的把自己端嚴起來,不要再高談空論了,今天我們從梁皇寶懺懺文中已得知自己有很多的過失,心裡感到非常慚愧,於是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認懺悔自己還有很多的煩惱過失,從今以後不敢欺騙不敢再做這樣的事情。可是又想讓人家來信佛法來增加福報,但又怕自己不夠清淨,反而造成誤解產生誹謗,實在是很疑惑、很惶恐,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其實真理是永不變的,只要我們知道梁皇寶懺的懺悔是善的,我們的心來行善是好的,我們來拜懺真心懺悔往昔的過失也是善的,所以說只要知道我們所建立的懺法,是要讓我們的心起善念、發菩提心、行六度,懺悔發露、解冤釋結、祈佛加持,這種種的善法是沒有漏沒有障礙的,那我們就應該要努力,不要去顧慮那些責難。我們憑藉著佛菩薩三寶的力量來攝受加持,且慚愧懺悔,我們有時因言行讓彼此之間不愉快,也希望不要互相傷害惱怒,若我們的所作所說,有一點點跟正理、佛法不相符合的話,希望大眾藉著梁皇寶懺的懺儀,把過去不好的改除掉,努力創造更好的清淨善業,彼此互相勸勉為善知識。若我們所做的符合懺儀,也希望大家給我們鼓勵,若有跟大家的心意不符合時,也希望大家布施歡喜,不要彼此互相惱怒埋怨,更不要成為惡知識。在人與人之間布施歡喜是很重要的,因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大家在一起,一定會有做法意見上的不同,所以大家要彼此有忍讓退讓之心,互相成就為真正的菩提眷屬。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從歸依以來,知至德可憑,斷疑懺悔,則罪惑俱遣。續以發心,勸獎兼行,怨結已解,逍遙無礙。豈得不人人踴躍歡喜,所應自慶。今宣其意,經云八難【註一】:一者地獄。二者餓鬼。三者畜生。四者邊地。五者長壽天。六者雖得人身,癃(音龍)殘百病。七者生邪見家。八者生於佛前,或生佛後。有此八難,所以眾生輪迴生死,不得出離。我等相與,生在如來像法之中,雖不值佛,而慶事猶多。凡難之為語,罪在於心。若心生疑,非難成難。心若無疑,是難非難。何以知之?第八難云:生在佛前,或生佛後,是名為難。而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一世,共佛俱在一處,而不見佛,故知心疑是難。未必異世,皆云是難。波旬懷惡,生陷地獄。龍聞說法,便得悟道。當知不必在於人天,便言非難。心苟不善,稟報不殊。六天之貴,墜落地獄。畜生之賤,超登道場。是則心邪故,輕難成重。心正故,重難無礙。

【譯解】我們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業大眾,在這本《梁皇寶懺》的第一章「歸依三寶」開始,就知道三寶的聖德是我們依靠憑據的歸依處,又從第二、三章「斷疑」「懺悔」中,去堅固我們對佛三寶的信心,及懺悔往昔種種的罪業使其消除,接著在第四、五、六章又令我們發菩提心、發願和發迴向心,勸導並勉勵我們,最終達到解冤釋結,得以逍遙無礙,所以現在我們應該踴躍歡喜暗自慶幸。為什麼呢?佛經上說眾生有八種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邊地,五、長壽天,六、雖得人身、但有聾盲啞等癃殘百病,七、生邪見家,八、生於佛前或佛後。因為有這八難,所以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不能出離苦海。我們生在如來像法時代(這是指會集寶懺的梁朝,現在已是末法時代) 之中,雖然佛不在世,但值得慶幸的事情還是很多。眾生之所以會產生這八種難的原因,其罪業根源是在於心,若心裡產生懷疑,原本不是難也會變成很為難,心裡若沒有疑惑,原本是難的也會轉成為容易的,如何知道呢?就如第八難所說,生在佛前或生在佛後是為第八障礙,然而如城東老母與佛同生在同一個時代,且一輩子都與佛同在一個地方,佛要去度她,她看佛從東邊來,她就往西邊走,佛往西邊來,她就往東邊走,就是不想見佛,這都是因為心中被懷疑所迷惑,以致沒有善根,所以始終見不到佛。雖然我們出生跟佛不在同一個時代,但不一定是一種障礙,因為而真正的障礙我們的,是心的疑惑不信。波旬懷著破壞佛法的惡心就墮入地獄,龍女聽聞佛陀說法就當下悟道,我們要知道不能說生在人天道,就認為不是災難,因為我們心裡如果沒有善根信念,我們所得的果報,跟出生在畜生、地獄、餓鬼的眾生也沒有什麼不一樣。也就是說雖然在人天善道,也沒有辦法聽聞到佛法,因為沒有善根去接受佛法,那跟處於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又有何差別呢!甚至尊貴的六欲天主對佛法沒有信心,照樣會墜落地獄,而看似下賤的畜生對佛法有信心的話,照樣可以悟道成佛。所以眾生的心若是不善,一定會有果報,心若疑惑不信,則雖是輕的障礙就會變成重的障礙,心如果有信心清淨,重的障礙也就不成為障礙。一切萬法唯心造。

【註解】


【註一】、【八種難】:八種障礙,主要是說投生之處、我們的報身所在之處,會使我們修學佛法有障礙。這個難,用意在說明投生的處所跟種類,所得的報身與處在什麼地方的報身,會對修學佛法產生障礙,從這個角度來【講難】:


一、地獄──地獄很苦,當然不能夠學佛。


二、餓鬼──恆為飢餓所苦,所以也不能夠聽聞佛法。


三、畜生──畜生愚昧,沒有辦法聽聞佛法。


四、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所以也沒有辦法學習佛法。


五、長壽天──在天上壽命很長,也沒有佛法,只是享樂。


六、雖得人身,癃殘百病──就是殘廢,或者是聽不到、看不到很多的病,身心很衰敗,所以沒有健康的身心來修學佛法。


七、生邪見家──比如生在外道家,一生下來就接受錯誤的思想,沒有辦法信受佛法。


八、生於佛前或生佛後──一般佛弟子,大概前七個都沒有,因為我們已經學佛了、而且大家都健康,雖然有些身心上有一點點小病,身體不舒服是難免的,可是還不屬於第六個──一生下來就癃殘百病。或許我們家庭裡面信仰不太一樣,可是至少我們能夠歸信三寶,所以生邪見家不值得我們障礙,一般已經在拜梁皇寶懺、或是歸依三寶的弟子,前面七條難基本上不存在;第八生於佛前或生於佛後,是不能生在佛的時代,這個基本上我們有。所以因為這八種難,眾生在生死輪迴裡沒有辦法得到佛陀的教導,所以不能夠出離。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以心礙故,觸向成難。心能正者,則難非難。舉此一條,在處可從。故知佛前佛後,無非正法。邊地畜生,莫非道處。今若正心,則無復八難。如其疑惑,則難成無量。如是自慶,事實不少。大眾日用,不知其功。今略陳管見,示自慶之端。若知自慶,則復應須,修出世心。何者自慶?佛言:地獄難免,相與已得免離此苦,是一自慶。餓鬼難脫,相與已得遠離痛切,是二自慶。畜生難捨,相與已得不受其報,是三自慶。生在邊地,不知仁義;相與已得共住中國,道法流行,親承妙旨,是四自慶。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相與已得復樹良因,是五自慶。人身難得,一失不返;相與已得各獲人身,是六自慶。六根不具,不預善根;相與已得清淨,向深法門,是七自慶。世智辯聰,反成為難;相與一心,歸憑正法,是八自慶。佛前佛後,復謂為難,或云面不覩佛,又為大難;相與已能發大善願,於未來世,誓拔眾生,不以不睹如來為難。但一見色像,一聞正法,自同在昔,鹿苑初唱。事貴滅罪,生人福業,不以不見佛故,稱之為難。佛言:見佛為難。相與已得,瞻對尊像,是九自慶。佛言:聞法復難。相與已得,餐服甘露,是十自慶。佛言:出家為難。相與已得,辭親割愛,歸向入道,是十一自慶。佛言:自利者易,利他為難。相與今日,一瞻一禮,普為迴向十方一切,是十二自慶。佛言:捍勞忍苦為難。相與今日,各自翹勤,為善不懈,是十三自慶。佛言:讀誦為難。我今時得披覽經典,是十四自慶。坐禪為難,而今見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慶。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當我們心裡不信懷疑之時就會產生障礙,於是做任何事都會有障礙。如果我們心地是正,有信心、有正知見的,那遇到任何障礙都不會成為障礙。由這一條就知道有沒有正知正見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不管生於佛前或佛後都可以說是正法的時代,甚至生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或生在畜生道也都是修行的道場,所以只要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信心,就沒有八難的問題。相反的若對佛法有懷疑的話,那障礙就會重重不斷,所以我們對三寶對梁皇寶懺要有信心,那來拜懺就不會有障礙,否則就會有無量無邊的障礙。即然這麼說,那值得自慶的事實還真是不少,只是我們平常不知道而已,所以就更應該珍惜現有的善根,修出世的心,努力把這個善根更加的提升。


現在簡略地陳述揭示一下我們值得自慶的地方,哪些是值得自慶的事實呢?佛曾說過,地獄之苦是很難出離的,而我們已經脫離了此苦,這是第一值得自慶的。餓鬼道是很難出離的,而我們已經遠離了這種痛苦,這是第二值得自慶的。畜生道是很難捨離的,而我們已經不在受這種惡報,這是第三值得自慶的。若是生在沒有佛法教化的邊地,就會不知道仁義,而我們現在已經生在有佛法流行的世間,可以親耳聽到佛法的妙義,這是第四值得自慶的。若是投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即長壽天,就只知道享福而不會培植福報,這時間有八萬劫之久,但今天我們了知佛法的真理,因缘果報的法則,於是努力的累積善因緣,這是第五值得自慶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很難再得到人身,而我們現在各各都獲得人身,這是第六值得自慶的。若是我們生為人卻六根不具,眼、耳、鼻、舌、身、意,身體盲聾瘖啞有殘缺,所以有經不能讀,有佛法的開示卻聽不到,有懷疑迷惑卻沒有因緣去請教善知識,有善根卻無法培植,而我們現在身根具足清淨,能修行甚深的法門,這是第七值得自慶的。若是世智辯聰,有些小聰明自以為是,於是不能信受佛法,瞧不起佛法,反而會成為學佛的障礙,但如今我們已經一心一意地歸依正法,這是第八值得自慶的。若是生在佛前佛後,也是一種難,或者說見不到佛是一種大難,而我們已經發大善願,希望於未來世救拔眾生,不再以見不到佛為借口,只要一看見佛的色像、一聽到佛的正法,就如同佛在鹿野苑初說法時的景況一般。修行貴在真正地消業滅罪,增長福慧,而不是不見佛就認為是一種障礙。佛曾說:親睹佛面是件很難的事,但今天我們已經得到可以瞻仰佛的尊像,不管是金佛像、銅佛像、泥佛像、木雕佛像、甚至是紙做的,只要面對佛像,跟他頂禮致敬,那就是真的佛,也一樣具足真佛的功德無異,這是第九值得自慶的。佛說:能聽聞正法是很難的,而我們已經聽聞佛法,飽餐甘露法食,這是第十值得自慶的。佛說:出家是很難的,而我們已經辭親割愛、出家修道(這是針對出家人而言)這是第十一值得自慶的。佛說:我們為自己做事情很容易,想要替眾生替別人做點事卻很難,這種自利利他是很難做成的事,可是我們現在每一個禮佛唱念,都能夠把功德普遍的迴向給十方一切六道有情眾生,這是很大的利益眾生的心,是很殊勝、很廣大、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是第十二條值得我們慶賀的事情。 佛說:修行是要強忍辛苦,忍耐著種種身心的疲憊,這是很難的。可是今天我們各自努力不懈地行善,這是第十三值得自慶的。佛說:能讀誦經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們現在能夠把經典打開來一起讀誦,這是第十四值得自慶的。坐禪是很困難的事情,而我們現在能把奔馳向外攀緣的心寂靜停止下來進入禪定中,這是第十五值得自慶的。每個人都有無數個前世,不論是哪一世都是如夢如幻,都不是真實的我。所以許多人出於好奇執著於觀察自己的前生是什麼,其實,過去已經不再,今天的人身也是暫時的虛妄顯現,如果還不知道修善了脫生死,就不知何時又可以得到一個人身。所以我們絕不能再錯過,今生出離三界的機會,必須為此捍勞忍苦,以苦為樂,對佛法要有信心,才能天天法喜充滿,時時與佛同在,這樣一來哪有什麼佛前佛後呢?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是自慶,事多無量,非復弱辭,所能宣盡。凡人處世,苦多樂少。一欣一喜,尚不可諧。況今相與,有多無礙。得此無礙,皆是十方三寶威力。宜各至心懷憶此恩,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國王帝主,土境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諸大魔王,五帝大魔,一切魔王;閻羅王,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十八獄王,并諸官屬;廣及三界六道,無窮無盡,含情抱識,有佛性者;至誠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心,同加攝受。以不可思議神力,覆護拯(音整)接。令諸天諸仙,一切神王,廣及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從今日去,越生死海,到於彼岸。行願早圓,俱登十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有這麼多值得我們慶悅的事情,雖然我們很笨拙沒有辦法全部一一詳細讚嘆說明白,但我們一般凡夫俗子活在這個世間上,辛苦的事多過於安樂的事,有這些小小值得慶幸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不受障礙的善事。這都是因為十方三寶威德力的加持,所以我們要感恩諸佛菩薩三寶,且為所有一切有情的眾生,五體投地痛心懇切的禮佛歸依三寶,更願大家早日成就菩提。願為國王皇帝,還有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的僧眾、信施檀越、善惡知識、還有諸天護世四王、聰明正直的虛空天地鬼神、主善罰惡守護持咒的五方龍王、龍神八部、魔王還有大魔王、閻羅王、泰山王、五道大神、十八獄的獄王、還有牛頭馬面的官屬、乃至三界六道無窮無盡的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誠心懇求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祈願諸佛菩薩三寶以大慈悲心加持攝受,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拯救覆護,令諸天諸仙一切神王及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從今天以後,都能夠出離生死輪迴的大海,直到涅槃的彼岸。希望大家都能夠廣行菩薩道,早成佛果,俱登十地,入金剛心成正等正覺,最後都成佛,這就是佛的大願。這段懺文是自慶感恩迴向,是說能有這麼多值得自慶的事,都是十方三寶的加持,所以願為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脱離生死海同登彼岸。

【故事舉例】


牟尼公主供燈的故事


過去二十五阿僧祇劫,娑婆世界有個強大的國家,國王名叫波塞奇,統領百干個小國家。他有一個太子和公主,太子名叫寶髻,公主名叫牟尼。他們常常供佛齋僧。當時有位比丘,名叫聖友,也經常到處去乞化油膏等燃燈的用具,回來至誠懇切地燃燈供養佛陀及僧眾。


這件事給公主牟尼知道了,她非常歡喜,命人請聖友比丘來,對他說道:“我也發心奉持布施,你燃燈所需要的用具,讓我來供養好嗎?”“好吧!”聖友比丘欣然地回答。


從此,以公主所供養的酥油、燈炷,聖友更加一層勤勞於燃燈工作。後來迦葉如來為聖友比丘授記:“你將在未來阿僧祇劫成佛,名號定光如來。”


而公主牟尼也同樣來至迦葉如來前被授記:“你將於未來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成佛,名號釋迦牟尼。“阿難,你知道嗎?聖友比丘就是定光如來。而公主牟尼就是我,我 所 以 能 成佛,也 是 歷 劫 以 來,布 施 燈 明 的 果 報。許多四眾弟子在法會中,聽到佛陀的這翻話,高興的願奉持布施,願意以清淨心光來進行供養佛陀。

【懺文及佛號】 警緣三寶第十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宜復人人,緣念三寶。何以故爾?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慈心?愍念眾生。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悲心?救攝一切。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平等心?怨親同觀。若使不知三寶,云何能得妙智?證無上道。若使不知三寶,云何明瞭二空?真實無相。佛言:人身難得今已得,信心難生今已生。我等今者,歸憑三寶,而眼不見地獄餓鬼,拔舌吐火之色。耳不聞地獄餓鬼,苦楚熱惱之聲。鼻不聞地獄餓鬼,剝裂膿血之氣。舌不嘗臭穢腐敗之味;身不觸鑊湯爐炭寒冰之苦。意常得知,佛為無上慈悲之父,作大醫王。知一切法,為諸眾生病之良藥。知諸賢聖,為一切眾生看病之母。意常警緣三寶護世,有識念處,我常得知。我等今日,雖不值佛,生在末法。具有信心,六根清淨,無諸衰惱。優遊適性,往來無礙,此之勝報,莫非宿緣,三寶恩力。又令今世,發菩提心,諸如此益,非可具說。豈得不人人。報恩供養!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時續念諸佛菩薩三寶,為什麼呢?若沒有諸佛菩薩三寶的慈悲心來憐愍悲念眾生,眾生又怎麼能有安樂呢?若沒有諸佛菩薩三寶發起悲心,又怎能救度攝護一切六道有情眾生呢?若我們不知道有佛、有佛法、不能行佛法,又怎麼能對有仇的、有恩的,一切眾生都視同平等看待呢?又假若沒有三寶的引導,又怎能証得妙智、證得無上道?假若不知道三寶,又怎麼能明瞭人空、法空、理事圓融二空的真實無相?所以佛說:我們人身是很難得到,而現在已經得到了,對於佛法的信仰很難生起信心,而現在已經生起了信心,於是我們要依憑歸依諸佛菩薩三寶。從此眼睛看不到地獄跟餓鬼種種刀兵火石的刑具,受恐怖痛苦的境界。耳朵聼不到地獄餓鬼,受痛苦哀嚎、呻吟苦難的音聲。鼻子聞不到地獄餓鬼剝裂膿血污穢臭惡的氣息味道,舌頭嘗不到臭穢腐敗的味道,身體不會接觸到地獄餓鬼所受到的火炭、油炸、刀兵、寒冰、擠壓、磨榨、斬剉身體等等摧殘的痛苦。也就是從此眼耳鼻舌身五根,遠離地獄餓鬼種種痛苦境界。所以我們從甚深意識裡知道佛救護眾生的功德,有如無上慈悲之父,如大醫王,用種種的妙法都是為了救度眾生,是治療所有眾生煩惱病苦的良藥。知道各位賢聖是能為一切眾生看病的慈母。願我們心裡要常常知道三寶護念眾生,是護佑世間的慈悲父。每當有情眾生念及就會馬上感應知道。我們現在雖然不在佛世,是生在末法時代,但我們具有信心,六根清淨,所以沒有令我們衰頹煩惱之事,也能夠身心安樂無礙,對學佛做佛法的善事都沒有障礙。這就是我們殊勝的果報,也是前世的善緣和諸佛菩薩三寶恩德護佑力所致,且諸佛菩薩三寶還讓我們今世發起了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成佛的心,諸佛菩薩三寶對我們如此的恩德利益數不勝數,所以我們自然要生起人人報恩供養諸佛菩薩三寶之心。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功德,供養中最。故經說言:惟念過去世,供養為輕微。蒙報歷遐(音峽)劫,餘福值世尊,又經言:設欲報者,起塔精舍,燈燭旛蓋,香華茵(音陰)褥,種種供養。將來之世,自受其福,雖是供養,非報佛恩。欲報佛恩,唯發菩提心,立四弘誓,造無量緣,莊嚴身相,修淨土行。是為智者,知恩報恩。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諸佛慈悲,恩不可報。菩薩摩訶薩,碎身猶不能報萬分之一,況我凡夫,而能報者?眾等唯當依經所說,利人為上,各各至心,五體投地,普為十方,無窮無盡,四生眾生。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德寶佛 南無應名稱佛 南無華身佛 南無大音聲佛 


南無辯才讚佛 南無金剛珠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珠莊嚴佛 南無大王佛 南無德高行佛 南無高名佛 南無百光佛 南無喜悅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意願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滅已佛 南無喜王佛 南無調御佛 南無喜自在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淨名佛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在功德裡面,供養是非常殊勝重要的,所以佛經上說:「我憶念思惟在過去世,曾經有一些很輕微的供養,而這一點點輕微供養三寶的功德,所得到的果報,卻延續了很長的時劫,都還是在受這個供養的善果報。且還有福報能夠生在佛的世間,遇見佛聽聞佛說法,這就是供養三寶的利益。所以說一切功德,供養是最大最殊勝的」。又佛經上說:「我們想要有最好的福報善果,那就要發心造佛塔、起蓋三寶精舍、點燈點燭供佛、張揚幡蓋供佛,或是供養香華被子等種種的供養具,這一絲一毫的供養,將來必定會讓自己得到所供養的殊勝福報」。雖然這殊勝的供養,不可以說是真正的報答佛恩。真正的報佛恩是要發菩提心,立四弘誓願,造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並成就我們莊嚴的三十二相。建立一個清淨的國土,讓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到這個國土裡面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報佛恩典的方法。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實在是受諸佛菩薩三寶這麼多的恩典,就是粉身碎骨也沒有辦法報答千萬分之一,如菩提薩埵,為法忘軀,碎身弘法,普度眾生,猶不能報答諸佛恩典的萬分之一。何況我們只是一個凡夫,那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報答呢?就如佛經上所教導的,以利人報恩之行,才是真正為報佛恩。我們人人要為十方三世無窮無盡的四生眾生,至心痛切,五體投地的禮拜,祈求歸依世間大慈悲父。這段懺文最主要是說諸佛菩薩三寶的恩情,連大菩薩碎身都不能報之萬一,何況我們凡夫。唯有發大菩提心,如法修行,早成佛道,發願倒航入娑婆,廣度眾生,這才是諸佛菩薩對我們最大的期望。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覆護眾生力,大方便力,不思議力;令修懺眾等。普及法界一切有情。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聞三寶之名,常瞻三寶之相,常蒙三寶光明照曜身心,常蒙三寶慈悲覆護身心,常獲三寶神力拔濟身心,常獲三寶智慧開悟身心、悟無生忍、證真實相。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知三寶之因,常念三寶之德,常稱讚三寶,常恭敬三寶,常供養三寶,常修建三寶,常護持三寶,常相續三寶。以此警緣三寶,知恩報恩,人人各護六根清淨,五眼【註一】圓明【註二】,四無量心,四無礙智,應念現前;六神通力,六波羅蜜【註三】,隨心自在。盡未來際,饒益有情。行願圓成,俱登正覺。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祈願三寶以慈悲力,覆護眾生力,大方便力,不可思議神通力,令在這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不管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空間裡,都能受到三寶的六個攝護:第一、能常聽聞三寶的名字。第二、能常看到三寶的相貌。第三、能蒙三寶的光明照耀身心。第四、能蒙三寶的慈悲加持覆護。第五、如果我們的身心掉在痛苦的境界裡面,希望三寶能救度拔濟。第六、能以三寶的智慧力打開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能夠開悟證真理,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標。又願不管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空間裡,都常常去思惟了解三寶是成就我們一切功德的因,三寶是我們安樂的根源。且感恩三寶的種種功德力,並常常稱揚三寶的功德,且對三寶產生堅固的信心,並以身作則,親自帶頭來恭敬三寶,感化教導大眾,弘揚佛法。建寺院、印書、度眾生,常常成就三寶的形象,保護維護三寶的尊嚴生命,延續三寶的生命力傳佛心燈。更要常知三寶、常念三寶、稱讚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修建三寶、護持三寶、相續三寶,我們要常常以這八種心情,來感謝三寶的功德,三寶的恩德,要知恩圖報才是。我們在這道場拜懺的同修們,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今天藉著大眾拜懺的殊勝功德,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能夠得清淨,因而得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皆徹底領悟明白,於是發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去成就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等四無礙智,能夠垂念現前廣化眾生,具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力,去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如此一來能夠隨心應化自在,廣及無窮無盡的未來時空,能利益所有有情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願行圓滿,同証菩提,成就正等正覺。這段懺文最主要是祈願三寶能生生世世攝護一切有情眾生,及要我們相信六道輪迴,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換言之是善緣孽緣,無緣不聚,討債還債,無債不來,我們學佛的人要福慧雙修,才能所求隨願。

【註解】


【註一】、【五眼】:佛教術語,五種眼睛的形態,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者的合稱。


【註二】、【圓明】:佛教語。謂徹底領悟。


【註三】、【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六度」。

【懺文及佛號】 懺主謝大眾第十二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能生堅固信,發菩提心,誓不退還,此是不可思議志力。此心此志,諸佛稱歎。今日唯深隨喜,願未來世,復得遭遇,捨身受身,願不相離,至于菩提,永為法親,慈悲眷屬。今建此法集,便成叨靦(音舔)。智無其解,身乖其行。輕發此意,實足驚於視聽。然人微事重,冰炭交心。若不資藉強因,而無以獲勝妙之果。誠知謬造,心不忘善,冀蒙念力,同為慈親。仰屈大眾,降德道場。時運不留,忽爾垂邁。緣行所牽,勝會難期。當自課勵,兼以利人。卓然排群,莫追後悔。法音經耳,功報彌劫。一念之善,永得資身。一向一志,無願不獲。相與人人,各各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威德寂滅佛 南無受相佛 南無多天佛 南無須燄摩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寶眾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師子分佛 南無極高行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世明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德乘佛 南無覺想佛 南無喜莊嚴佛 南無香濟佛 南無香像佛 南無眾燄佛 南無慈相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堅鎧佛 南無威德猛佛 南無珠鎧佛 南無仁賢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要有信心的去修持梁皇寶懺,去生起堅固的菩提心,用這樣的信心去發願度眾生,絕不讓所發的菩提心有所退卻,這種心志的力量是不可思議,是十方諸佛菩薩所讚歎的。我們非常的隨喜,希望大家所發的這個菩提心願,能夠在生死輪迴中,不論是這世或下一世都還聚在一起,不要離開,從今天開始直到成就佛果,我們永遠是佛法的慈悲眷屬,可以互相增上共為善知識,彼此成就菩提。現在我們興建梁皇寶懺,大家在一起共同拜懺,自己覺得很慚愧,好像有點自不量力的感覺,因自己不夠深入理解佛法的思想,行為又不符合佛陀的六波羅蜜菩提心。但又發願要學梁皇寶懺,度一切眾生的廣大心願,實在是會讓人產生懷疑,心裡不斷的反省,雖然我們的力量非常的微薄,而這個心願的擔子又很重,就好像冰跟炭融在一起,冷熱不能協調,於是內心覺得很矛盾有壓力,若不假藉諸佛菩薩的強力幫忙,實在是沒有辦法得到殊勝的功德果報。雖然我們知道這樣做有點太不自量力了,但我們的心是真誠的、是向善的、是為了眾生的,希望諸佛菩薩都能成就我們為佛法的眷屬,且互相誠心的支持。所以我們要委屈大家一起來幫忙,一起來成就這個梁皇寶懺的法會殊勝功德。這麼殊勝的法會因缘很快就會結束了,你今天不參加,今年不參加,明年也不參加,轉眼一過你年紀就大了,你被種種的因緣所牽絆縛住,就錯過了參加這個殊勝梁皇寶懺的法會,所以我們應該要排除萬難自我勉勵的去做,才不會後悔莫及。我們禮拜唱誦梁皇寶懺的梵音,聽入耳朵以後功德果報會一直延續到多生多劫,我們今天起個念頭要去參加梁皇寶懺的法會,這樣的善念功德是可以生生世世都得到利益的,你所祈求的心願都能夠達成圓滿,所以我們要五體投地虔誠懇切,專心的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

【故事舉例】


龍樹菩薩的慈悲心


有一位很精勤修持彌勒法的菩薩,名叫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修持了彌勒法門十二年,一直都與法無感應,正當龍樹菩薩想放棄之時,某一天在行走的路途中,於路邊看到一隻受傷的小狗,這時,龍樹菩薩的腦海中便升起了想要救助那隻狗的慈悲之心。


可是,那隻小狗身體受傷的部位長滿了蛆,龍樹菩薩發生了兩難的問題,因為若是要救小狗就必須把蛆蟲挖掉,但若是蛆離開了腐肉就會死亡,可是不挖掉腐肉,小狗也會死掉!過了一會兒,龍樹菩薩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於是毅然決然的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一小塊下來給蛆吃,而為了避免從小狗身上清除蛆的過程中,傷害到了蛆,龍樹菩薩甚至用舌頭來舔拭小狗的傷口,將舌頭上的蛆放到割下來的那塊肉上。正當龍樹菩薩的舌頭即將要碰到小狗的傷口時,彌勒菩薩隨即現身,就與他修持長達十二年之久的彌勒菩薩相應。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此道場同業大眾。廣及法界一切有情。同一菩提心,同一菩提願。願從今日盡未來際。生生世世,常為三寶眷屬;同為智慧法親,同為慈悲骨肉,同處修因,同處證果。音響相應,形影相隨。莊嚴淨土,歷事諸佛。同行同到,救護世界。接引眾生,同力同作。法身本無二體,行願亦同一致。三身四智,同得圓成。八解【註一】六通【註二】,同一自在。饒益將來,同登正覺。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祈願聚集在這裡拜『梁皇寶懺』求懺悔的同修們,始終時時刻刻不捨掉一切有情眾生,廣度一切眾生,令一切有情眾生達到同發菩提心、同行菩提願、同證佛果。從今天開始直到無窮無盡的生命裡,生生世世都是佛法裡的眷屬,共為智慧的法親,都是有菩提心的骨肉,同修行菩薩道,同證得佛果,彼此的法緣有如身體跟影子一樣永遠相隨,黏在一塊不分離。我們不斷修行菩薩道以後,慢慢地增長智慧成就種種功德,要共同親近十方諸佛清淨國土,然後一起救護世界接引眾生,一起實踐利益眾生的事,我跟一切的有情眾生本是同一個法身,沒有二體,所以我們要跟一切有情眾生,一起成就清淨的法身。我們所發的願及所行的菩薩行也是一樣的,所以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及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的三身四智也一樣一起成就。以「止觀」禪定依序達到八種高度解脫的方法,而得到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的神通力,來利益無量無邊的未來眾生,同証菩提,成就正等正覺。

【註解】


【註一】、【八解】:就是「八解脫」,人是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依序解脫而離開三界的,三界共二十八天,其中無色界又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四天。八解脫就是以「止觀」禪定達到高度解脫的方法,依序是: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己滅內身色相...


三、淨背捨身作證:淨即緣於淨相也.....


四、虛空背捨:於欲界後,已除棄自身不淨之色....


五、識處背捨:若捨虛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


六、無所有處背捨: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識處.入定時.即觀此定…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


八、滅受想背捨: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厭患此心散亂.欲入定休息.故背滅受


【註二】、【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


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五、《懺文及佛號》這段懺文是總發菩提宏願。祈願以諸佛菩薩的種種大慈悲力,一切賢聖本誓願力,無量無盡智慧力、無量無盡功德力、自在神通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盡諸天諸仙漏力、攝化一切善神力、救拔地獄眾生力、濟度一切餓鬼力、免脫一切畜生力,共有十二條力,及告訴我們雖然大眾還是生死凡夫,但只要誠心專住懇切集中大家的懺悔力量,也是希望這懺悔的八個力,能令眾生所祈求的願望,都得到圓滿。

【懺文及佛號】 總發大願第十三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又以今日懺悔,發心功德因緣。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一切諸天,各及眷屬。又願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又願梵王帝釋,護世四王,神王神將【註一】,各及眷屬。又願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又願妙化龍王,頭化提龍王,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八部神王,八部神將,各及眷屬。又願阿修羅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又願人道,一切人王,臣民將帥,各及眷屬。又願十方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各及眷屬。又願閻羅王,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十八獄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又願地獄道,一切眾生;餓鬼道,一切眾生;畜生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又願十方,盡虛空界,窮未來際,若大若小,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又願若後流眾生,異願界者,皆悉令入大願海中,各各具足功德智慧。如是三界內外,無窮無盡,一切眾生,名色所攝,有佛性者。某等今日,仰承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大慈悲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本誓願力;無量無盡智慧力;無量無盡功德力;自在神通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盡諸天諸仙漏力;攝化一切善神力;救拔地獄眾生力;濟度一切餓鬼力;免脫一切畜生力;令諸眾生,得如所願。某等今日,又承慈悲道場力;歸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懺悔發心力;解怨釋結力;自慶歡喜力;踴躍至心力;發願迴向善根力;令諸眾生,得如所願。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共同以一顆至誠之心、為自己所造的罪業感到悲痛懇切的懺悔,且發廣大菩提心願:


1、祈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一切諸天各及眷屬,所有屬於天主的。


2、又願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所有屬於仙王的。


3、又祈願梵王帝釋天王、護世四大天王、神王神將各及眷屬,所有屬於梵王的。


4、又祈願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所有屬於神王的。


5、又祈願妙化龍王、頭化提龍王、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八部神王、八部神將各及眷屬,所有屬於龍王的。


6、又祈願阿修羅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所有屬於阿修羅王的。


7、又願人道、一切人王、臣民將帥各及眷屬,所有屬於人王的。


8、又祈願十方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各及眷屬,所有屬於出家眾五眾的。


9、又祈願閻羅王、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十八獄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所有屬於地獄道的王跟將的。


10、又祈願地獄道一切眾生,餓鬼道一切眾生、畜生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所有屬於地獄道的眾生。


11、又祈願十方盡虛空界,無量無邊的未來際,若大若小,一切眾生各及眷屬。


12、又願若後流眾生,異願界者。


以上十二類的眾生及所有的眷屬,都進入這個大願海裡面,每一個有情眾生的功德智慧,都能夠成就圓滿。所有有神識、有色身、有物質、有名、有心神心識、有精神的一切有情眾生,只要有佛性就都能圓滿成就。我們借著十方盡虛空界諸佛菩薩的大慈悲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的本誓願力,無量無盡的智慧力,無量無盡的功德力,自在神通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盡諸天諸仙漏力,攝化一切善神力,救拔地獄眾生力,濟度一切餓鬼力,免脫一切畜生力總共有十二個力。我們匯集諸佛菩薩的十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令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今天又承蒙拜梁皇寶懺的道場力量,我們從歸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發心懺悔力、還有解怨釋結力、自慶歡喜力、踊躍至心力、發願迴向善根力,我們借著拜梁皇寶懺的因缘,而產生了這八種法性功德力的加持力,能令諸眾生得如所願。


這一類的王走到哪裡,這一類就會跟隨到哪裡。王的力量是統攝所有的部眾,大眾都是以王的意思為意思,所以要把王推舉出來,整個的部族就是以王的意志、王的所行為規矩,所以王是代表。第一個是諸天王,第二是仙王,第三是梵王,第四是神王,第五是龍王,第六是阿修羅王,第七是人王。總共七個王,下面都各有部屬眷屬,這七類的王也代表了七類很重要的種類。

【註解】


【註一】、【神王神將】:從第三梵王開始就有神王神將,第四、第五、第六也有神王神將,因為現在所說的部類很大,如大王、帝釋、護世四王、聰明正直的主善罰惡的王、龍王、阿修羅王……因為部族很大很大,是一個非常大的類,在大類裡面有很多很多小的部族,小的部族裡面就有小王,裡面也有小的神王神將,因此就有很多神王的名稱出現,司職眾生的善惡,獎善罰惡。所以「神王神將」是各個大的部類裡面都會有的一種普通名詞,不是指那一個部族的王、或者是很多的鬼神,都有自己的王,也都有自己的將。這是屬於地獄的王,包括地獄道裡面的獄王,閻羅王也有神王神將,十八地獄每個小地獄也有王、也有神將。地獄道的王是主罰的,地獄道的眾生是被罰的;這兩類不一樣,一個是統治者,一個是被統治者,所以這兩類分開來。雖然都同樣受地獄的果報,可是同業中有別業、共業中有差別業的不同。

【故事舉例】


有一天,一位學佛未久的居士讀到《勸發菩提心文》時,其中的一句「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讓他起了疑惑。他很懷疑「願」力果真能比得上世間最堅固的「金剛」嗎?在不解其意下,他向禪師請教《勸發菩提心文》的這段內容。 禪師回答:「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心走上菩薩道,如果缺少願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進而退轉道心。因此,學佛應以願力來堅持我們的道 心;『願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力量。只要有心、有願、有力 量,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因此《勸發菩提心文》中才會以願力來比金剛。」


這位初發心的居士再問道:「為什麼要學佛,就一定要發願呢?」,禪師說:「普賢菩薩發十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地 藏菩薩則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都是『願』。過去的諸佛、菩薩皆因發願而 成就,任何人只要想學佛、想成佛,就必定要發願。」


居士又問:「為什麼所有的佛、菩薩都要發願度眾生呢?」 禪師回答:「如果以一棵樹作為比喻,眾生是樹根,菩薩像是樹的花,佛則是樹 的果。想要這棵樹長大、開花、結果,就得先灌溉它,所以救度眾生是修學佛法的根 本。」 禪師又說:「《華嚴經》裡有一句偈言:『欲做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你如果想成為佛門龍象,就要先付出;致力為眾生服務,才能福慧雙具。」 我們可以知道:學佛最重要的是願力,修行的根本是不離眾生。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先為眾生付出,付出才是修行的根本,這也是我們時時 所談的「大愛」。 我們的愛是擴大心胸,愛普天下眾生,包容天下萬物,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願。 不論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或者是地藏菩 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其中的每一個願都沒有脫離大愛,能夠包容一切去 付出,便是修行的正確方向。 我們要時時照顧好心念、發好願、為人群付出大愛,這就是成佛之道,也是修行不可 缺少的方法。

【懺文及佛號】某等今日,又承七佛大慈心力;十方諸佛大悲心力;三十五佛滅煩惱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度眾生力;千佛攝受眾生力;十二菩薩覆護眾生力;無邊身觀世音流通懺力。願令十方三界六道,窮未來際,一切眾生。若大若小,若升若降,名色所攝,有佛性者。從今懺悔之後,在所生處,各得諸佛,諸大菩薩,廣大智慧,不可思議,無量自在神力身。六度身正向菩提。四攝身不捨一切。大悲身拔一切苦。大慈身與一切樂。功德身饒益一切。智慧身說法無窮。金剛身物不能壞。淨法身遠離生死。方便身現自在力。菩提身隨一切時成三菩提。願四生六道,一切眾生,皆悉具足如是等身,具足成就諸佛無上大智慧身。又願十方,一切眾生。從今日去,在所生處,各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功德之口。柔軟口,安樂一切。甘露口,清涼一切。不虛口,說真實法。如實轉口,乃至夢中,無有虛言。尊重口,釋梵四王恭敬尊重。甚深口,顯示法性。堅固口,說不退法。正直口,具足辯才。莊嚴口,隨時隨業普皆示現。一切智口,隨其所應,度脫一切。願四生六道,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諸佛菩薩,清淨口業。又願十方,一切眾生。從今日去,在所生處,各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大智慧心。常有厭離煩惱心。猛利心。堅強心。金剛心。不退心。清淨心。明了心。求善心。莊嚴心。廣大心。有大智慧力。有所聞法,即自開解。慈心向人,斷諸怨結。住於羞恥,常懷慚愧。不計吾我,同善知識。見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人,咸生歡喜。怨親一觀,心無憍慢。不說他人善惡長短,不傳彼此和合分離。所言柔軟不出惡辭。歎佛功德,樂學深經。愛護眾生,如己無異。見有作福,不行誹謗。慈心和合,猶如聖眾。同諸菩薩,成等正覺。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承蒙仰仗七佛大慈心力,十方諸佛大悲心力,三十五佛滅煩惱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度眾生力,千佛攝受諸眾生力,十二菩薩覆護眾生力,其實不只十二位菩薩,每段佛號後面都有觀世音、無邊身流通懺儀的功德力。願所有諸佛菩薩神力能令十方三界六道,窮未來際一切眾生,若大身若小身、各有主有伴、若上升若下降、各有王有屬、所有有神識、有色身、有物質、有名、有心神心識、有精神的一切有情眾生、只要有佛性的所有一切有情眾生,從今天懺悔發願以後,能捨身受身在所生處,各願各得諸佛菩薩不思議三業之力。先願得身業,各得諸佛之智慧神力身,各能神通智辯無礙的廣大智慧身,不可思議無量自在神通力身,又得六度菩薩身,趣向佛果菩提,得四攝大士身,攝化一切眾生得大悲拔苦身,救度無量災難得大慈與樂身,等施無盡安樂得功德叢林身,饒益諸有情得智慧庫藏身,說法無窮盡得金剛堅強身,不被外魔所破壞得清淨妙法身,遠離生死輪迴之遷流得隨類應現方便身,不捨一切現無礙自在之力,得無上菩提實智身,隨時能成就三菩提,願四生六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具足成就諸佛菩薩,所擁有的十二個自在神力無上大智慧身。身業已得又願得口業,從此在所生處,以凡夫口,各得佛菩薩之不可思議功德智慧口,得安慰與樂眾生的柔和妙口,得化熱惱而得清涼的清淨甘露口,得所說無非真實法的真實不虛口,得無有妄言虛語的如實轉口,得為釋梵諸天所恭敬的尊貴至重口,得顯示真如法性之理體的甚深口,得堅牢不退轉法輪的堅固口,得平正具足四無礙辯的正直口,得隨時隨業都示現微妙的莊嚴口,得應時隨機而說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則無生不度,普化一切的一切智口。願四生六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具足諸佛菩薩所擁有的十種清淨口業的莊嚴果報。大家要謹慎口有四惡業,隨便一個口業都能夠讓我們下地獄,也能夠讓我們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報啊!前面已得不可思議佛的身口,再祈願能以我們凡夫的心意識轉成得到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心意,我們凡夫經常有厭離煩惱心,不願貪著於塵勞。假若煩惱離開了,那一切的善心、慧心都自然現前。所有的勇猛聰利心。金剛堅強心。清淨不退心。明了求善心。廣大莊嚴心。如是等種種的佛心,眾生原本都具足的。所以我們要心正意誠以後,聽聞到佛法就能夠自己理解,只要以慈悲心面對所有的眾生,就能斬斷跟人家不好的冤仇,我們常常對做錯的事情感到很慚愧,所以不要老是執著這些不好的想法,要跟著善知識的道理走,看見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智慧修行善法的人,我們都要心生歡喜。不管是有仇的或有親的都要一律平等對待,不要因為自己有一點點長處就生起驕傲怠慢的心,不要有意的去講人家的壞話,盡量不要分析談到彼此之間的是非,這様才不會造成爭吵分離不能和合。講話口氣要盡量柔和、選擇恰當的用詞,不要用一些不好的詞句,多讚嘆佛菩薩的偉大功德,並精進的學習大乘經典,愛護一切眾生如自己一樣,看見有人作福德,要隨喜稱讚人家的功德,不可以誹謗。我們這個心把眾生跟自己看成一樣,大家都是平等的,用這樣的心就會慢慢的朝著善的方面去做,最後同諸佛菩薩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所以〈總發大願〉前面的兩小段,是希望眾生得如所願,兩小段分別有兩個不同的力:一個是佛菩薩的力,第二個是慈悲道場的法性功德力的加持力,第三個是祈願眾生能得到諸佛菩薩的身口意的三業。前面佛菩薩是佛跟僧,這邊是法,所以還是佛法僧三寶力。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懺文及佛號】 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諸天諸仙,一切善神,於諸眾生,有無量不可思議恩德。願諸眾生,長保安樂,慇懃守護,唯善是從。何以知然?佛勑(音赤):


提頭賴吒四天王,慈心擁護受持經,令聞慈悲名號者,猶如天子法臣護。


又勑龍王伊鉢羅,慈心擁護受持經,如護眼目愛己子,晝夜六時不遠離。


又勑閻婆羅剎子,無數毒龍及龍女,慈心擁護持經者,如愛頂腦不敢觸。


又勑毗留勒迦王,慈心擁護受持經,如母愛子心無厭,晝夜擁護行住俱。


又勑難陀跋難陀,娑伽羅王優波陀,慈心擁護持經者,恭敬供養接足禮。


猶如諸天奉帝釋,亦如孝子敬父母,慈悲道場施安樂,教諸眾生結法親。


後生佛前入三昧,畢竟當得不退轉,若聞諸佛名號者,又聞無邊觀世音。


消除三障無諸惡,五眼具足成菩提,諸天神王念一切,恆加勸獎助威神。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所有天道之諸天,仙道之諸仙,神道之一切善神,對於我們眾生實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恩德,這諸天的心願是看見世人修善,三惡道減少,諸天眾增長,則心生無量歡喜。看見世人日形淪落,人天眾減少,三惡道充滿,則心生無量憂惱。如此可知諸天守護眾生為善至殷的心有多深切,對諸眾生的厚恩深德,豈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佛於說法會上,付囑令,「提頭賴吒四天王」就是東南西北方的四天王,要慈心擁護受持經的行者,讓聽到這個梁皇寶懺懺法的人,就好像四天王來擁護天子一樣的護佑。又令龍王伊鉢羅受佛的教誨之後,發慈悲心擁護受持經者,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疼愛自己的兒子晝夜六時從不離開一樣。又令閻婆(叫做雙羅剎,羅剎是一種鬼。) 還有羅剎子、還有無數毒龍及龍女,也都來護持讀經的行者,就像愛自己的頭腦一般不敢去碰他。又令毗留勒迦王(也是四天王之一,是南方的增長天王)不論是白天晚上、不管是走著坐著,都擁護受持讀經的行者。又令難陀(喜龍王)、跋難陀(大喜龍王)、娑伽羅龍王(東海龍王)、優波陀(青蓮花龍王) ,他們都很慈心的擁護受持佛法的人,對讀誦經典的行者,都非常的恭敬供養且頂禮他們,就好像諸天恭敬帝釋天王一樣,也像孝順的兒子恭敬父母一樣。慈悲道場梁皇寶懺的懺法,能夠給予眾生安樂,能教令眾生互相結為佛法的親人眷屬,不再生於佛前或生於佛後,能依教修持護持,令入禪定三昧妙聚究竟不退轉,成就佛道。能親聞此懺中諸佛名號、七佛、十方佛、百七十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千佛名號,還有十二菩薩、觀世音菩薩、無邊身菩薩名號,能心念、口言、宣揚洪名者,能夠消除三障,把煩惱障、業障、報障消除掉,如此就能夠證入三昧。於是具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等五眼,能夠見到真理,見到一切的境界,又願諸天,善神,龍王等憫念一切,擁護守持,恒加勸勉獎勵,加助威神之力,令各得成就佛菩提。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諸天神王,有如此恩德,覆護眾生。而諸眾生,未曾發心,念報恩德。古人尚能感一餐之惠,遂捨命亡身。而況諸天善神,八部神將,於諸眾生,有此恩德?此恩此德,功無邊際。我等今日,懺悔發心,皆是天王密加神力,獎助行人,使心成就。若不加助,如是等心,早應退沒。所以菩薩摩訶薩,每歎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能令我等,登踐道場。若無善知識,云何令我得見諸佛?投身不足報洪慈,殞(音允)命不足報深澤。菩薩摩訶薩,尚致此言,況降斯以下,而無報答?大眾今日,既未能投骸(音孩)殞命,則應且行勤勞,亦是報恩之漸。相與各宜增到運心,知恩報恩。不可隨流,自反無方。如前自慶,重遇為難。難得今果,復欲何待?失此一會,知更何趣?唯當勇猛,忘身為物。事成有敗,如春有冬。時不待人,命焉得久?念此一別,相見未期。各自努力,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一切諸天,各及眷屬,歸命敬禮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善逝月佛 南無梵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正生佛 南無無勝佛 南無日觀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山光王佛 南無施明佛 南無電德佛 南無德聚王佛 南無供養名佛 南無法讚佛 南無寶語佛 南無救命佛 南無善戒佛 南無善眾佛 南無定意佛 南無喜勝王佛 南無師子光佛 南無破有闇佛 南無照明佛 南無上名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拜懺的同修們,我們要知恩報恩,當須認真代為禮佛,諸天神王,對於下界眾生,有如此擁護幫助的恩德。然而我們眾生,卻從未發心想念圖報他們的恩德。如古人為感謝一餐的恩惠,願以捨命亡身來相報,何況諸天神王對我們有如此,始終護持的無量無邊恩德,豈可不報呢?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來拜梁皇寶懺,發懺悔心、發菩提心來禮佛,不全是我們的功勞,是諸天神王給我們幫助、給我們神力,使我們的心能夠不退轉,不受到外在因緣煩惱的阻難。假設天王沒有秘密保佑加持助力,單憑我們這些小小的善行,可能早早就退沒消失了。所以不要以為拜梁皇寶懺都是自己的力量,這些天王護衛之功,也不可以抹煞。因而諸佛菩薩常常讚嘆說,善知識是得道的重要因緣,護持加被,令成道業,登踐道場,若沒有善知識的提攜引導保護,怎麼能使我們親近三寶,聽聞佛法親見諸佛呢?所以我們雖然粉身碎骨、捨命亡軀,亦不足報答大慈擁護的恩德,是大道心人還說這樣的話。何況我們是如此卑微的苦惱眾生,那能不反省思惟如何報答諸天神王的恩澤呢?既然了解護法諸天對我們有這麼多的恩德,常護念加持我們能夠修學佛法,那現在就該做點回報,不要再等待。大眾感念諸天的護念保佑,使我們沒有災難,一切順心如意,雖不能夠投身殞命,捨身回報諸天神王龍王,但我們也應該盡心力,努力奉獻一點點,也算是報一點點恩吧!我們一起共同的往前努力,把心念提起來,不可隨著無知的看法,我們要好好的反省,思惟掌握正確的方向。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自慶,我們很難得有這樣的善緣遇到佛法,得到現在的果報也很難,這樣好的梁皇寶懺因緣,以後是否能再碰到是很難說的,所以現在就要把握時機,現有的時節因緣是非常難得,你還要等什麼呢?不要再等了,好好努力吧!如果錯過了這個梁皇法會的善緣,又不知道要流落到什麼地方?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要勇猛精進,忘掉身體的疲憊去做有利益眾生的事物。須知世世無常,人有生必有死,事有成必有敗,如有春生必有冬凋,生死輪迴循環不已的真理。然而光陰迅速,時不待人,剎那過去,命焉得久?事情成就了、生起來,也會落下去,就像花開花謝、樓起樓塌,有生必有死。不要以為事情永遠都會在這邊等你。時間不等人、機會不等人、法會不會等你,想到這個法會一旦結束大家分開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舉行法會。所以我們要虔誠懇切專心的頂禮,願代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天各及眷屬,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

【故事舉例】


古人尚能感一餐之惠。遂捨命亡身:如我國古時,有一修仙道人。在孤山深谷,真實行道,思欲訪一伴侶,以期助成道業。某日有一力士,飄海而來。身強力壯,避難來山。腹中饑餓難忍,乞食於道人,遂與飽食一餐。後力士告曰:吾受師恩,將何以報?道人曰:區區小緣,豈望報乎?力士復問:師辦道,如有用時,請以見教。道人見彼誠懇,遂云事非輕易,說亦徒勞。力士一再請求,謂有需用處,我當盡力相助。遂告之曰:吾欲得一人護助,則道業可成。所需時日,亦不過三日三夜,即可成功。所惜者,難覓其人耳,故遷延遲誤,至今未辦。力士曰:吾可力助,師須如何?道人曰:若我煉道時,汝立在我前,無論何等境界現前,一步不能動,即心念亦不准起。力士許之。道人復囑曰:汝若一動,則有生命之危矣!言已,道人即起行道。力士固遵所言,站立其前,身心不動。於吃緊時間,若心念少動,則黑風猛雹,颯颯而來。若制心不起,則寂然無聲。至翌日,道人之道已成,而力士已化矣。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命,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願十方盡虛空法界,一切天主,一切諸天。各及眷屬;平等空慧,恆得現前。智力方便,開無漏道。十地行願,各得增明。六度修心,四等廣被。行菩薩道,入佛行處。四弘誓願,不捨眾生。辯才不斷,樂說無窮。善權接化,利益四生。俱登法雲,證常住果。

【譯解】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又當代如上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諸天等眷屬向三寶前發願。願仰仗十方三寶的慈悲力,廣大加持攝受,同得平等的智慧永遠現在前面。又令得智力方便,了知五欲性空,而不沉著於空,然後以方便智開展無漏的聖道。又十地行願,無明分分減,真明分分增,更加的明白遍行。轉五戒行十善,以六波羅蜜來修行。轉人天小願,為菩薩四無量心,廣被一切有情。行菩薩道,然後入佛的知見境界。眾生無邊不捨而普度。煩惱無盡不捨而誓斷。法門無量不捨而勤學。佛道無上不捨而願成。辯才無礙相續不斷。心樂口說無有窮盡。善巧的教化有情眾生,接引眾生,利益有情眾生。俱證殊勝,常住妙果。

【懺文及佛號】 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人各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歸命敬禮,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利慧王佛 南無珠月光佛 南無威光王佛 南無不破論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珠輪佛 南無世師佛 南無吉手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寶燄佛 南無羅睺守佛 南無樂菩提佛 南無等光佛 南無至寂滅佛 南無世最妙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十勢力佛 南無喜力王佛 南無德勢力佛 南無德勢佛 南無大勢力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真行佛 南無上安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又復歸命,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願諸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解脫客塵,清淨緣障,妙色湛(音站)然,等佛身相。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四無礙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出入遊戲菩薩境界。等法雲地,入金剛心,以不思議力。還接六道。

【譯解】今日在這裡拜『梁皇寶懺』的同修們,非常誠心誠意五體投地,至心痛切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虔誠懇切專心的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


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又願代如上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諸天等眷屬向三寶前發願。願仰仗十方三寶力,慈悲攝受。一切仙主,一切真仙及各眷屬,雖然祂們的修行還沒有達到超越生死,期望他們能夠解脫客塵,把法塵解脫掉,而得到完全解脫。也願他們不被清淨的客塵境界所障礙。令他們親近善知識,聞法聽經,解脫客塵煩惱,等同佛身莊嚴。湛然清淨妙色相,並願發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得四無礙智六神通力能如意自在。出凡聖同居土【註一】,入實報莊嚴土【註二】。遊戲神通變化,進入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界。乃至超證極果,更以不可思議力,接引攝化六道眾生。

【註解】


這個「梵王」就不只是梵王,梵王是色界天;還有欲界天的重要天王──帝釋天,還有護世四大天王。為什麼要為「諸仙」禮佛?因為慈悲道場梁皇寶懺,是把「諸仙」放在所謂的「敬田」裡面。所謂的悲田、敬田,像父母、師長、比丘、國王,都放在敬田裡面;地獄、餓鬼、畜生道,就放在悲田裡面。「諸仙」放在敬田,是因為他們護念保佑我們眾生行持受持佛法,所以第十四章〈奉為天道禮佛〉是總論,「諸仙、梵王、龍王、神明」等等都含在這邊。為什麼叫「仙主」?因為他們的道德比較高尚,所以不用王的權力來統攝;「仙」的境界比較高,所以用「主」領導。「仙人」按照水陸的上堂位置,是助佛宣化行菩薩道的,尤其在無佛時修行教化眾生,所以可以看到仙人是放在梵王的前面。梵天王是世間的造物主,「仙人」還放在造物主的前面,是表示在《梁皇》裡面,仙人的位置超過了梵王,理由是因為仙人具備了菩薩的特質。而梵王雖威德力功德力很大,可是在不具備菩薩的特性上面,梵王位階就放到仙人的後面。這是我們看水陸的上堂席位、以及梁皇為天道、仙人、梵王禮佛的位置,十五章、十六章的先後,可以得到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就是行菩薩道是佛法最核心的價值。不管我們生命在什麼樣的階位境界,行菩薩道永遠是佛法最尊貴、最殊勝、最核心最究竟的目標價值。


【註一】、【凡聖同居土】:又稱為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


【註二】、【實報莊嚴土】:又稱為實報無障礙土、果報國。是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是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所居處,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

【懺文及佛號】 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重複至誠,五體投地。奉為梵王帝釋,護世四王,各及眷屬,歸命敬禮,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電明佛 南無廣德佛 南無珍寶佛 南無福德明佛 南無造鎧佛 南無成手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集寶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持地佛 南無義意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德輪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利益佛 南無世月佛 南無美音佛 南無梵相佛 南無眾師首佛 南無師子行佛 南無難施佛 南無應供佛 南無明威德佛 南無大光王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願梵王帝釋,護世四王,各及眷屬;六度四等日夜增明。四無礙辯,樂說無盡。得八自在,具六神通。三昧總持,應念現前。慈悲普覆,十方四生。百福莊嚴,萬善圓極。三達開了,天眼具足為法輪王,攝化六道。

【譯解】今日在這裡拜『梁皇寶懺』的同修們,非常誠心誠意五體投地,至心痛切的為十方盡虛空界梵王帝釋、護世四王各及眷屬,虔誠懇切專心的祈求歸依世尊大慈悲父。


我們再次的祈求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願仗三寶大慈悲力,令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不動本位轉大法輪,攝化六道成正等正覺。六度四等,日漸增明。則六度行門度度差別,道場逐漸增明,則將來為法輪王,方得四無礙辯,樂說無有窮盡。復得八大自在之真我,乃至有無量自在,具足六神通,進入三昧一切總持陀羅尼門,應念現前。慈悲普覆十方四生。積功累德修成百福莊嚴,言百福者,能治愈大千迷惑無明的眾生。總之,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念念留心,時時留心,方能萬善圓極,三達開了,天眼具足,不離本位,而為大法輪王,攝化六道眾生。

六、【尾讚】將這一卷懺文的大意用讚的方式來重點提要,及為結束這一卷懺文跟佛菩薩名號的禮拜後,藉由十地菩薩果位及願力的不同,對每一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都證得同等的法性,可是還有一些業障的深淺而分成十地的差別,但所證的法性是平等的。因業障層層清淨,以象徵功德層層而上直到圓滿,尾讚最後回向,所稱念的菩薩名號不同,是依「十地菩薩」的十個位階,由歡喜地到法雲地的法身菩薩。

【尾讚】逍遙無礙。自慶當陳。警縁三寶是真因。相與意諄諄。普禮慈尊。奉報上天恩。南無遠行地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經過懇切懺悔,把跟眾生的冤仇結恨都已釋結掉了,煩惱跟惡業也都消除滅盡,我們自然能逍遙無礙、輕鬆任運自在,沒有任何的障礙,於是感到非常喜悅歡慶。但我們要警惕這都是三寶的因緣,才能讓我們真正的脫離痛苦消除惡業,所以我們要互相非常真心誠意的來歸命三寶禮佛拜懺,來報答諸天諸仙諸神護法,護佑六道四生的恩德,更要祈請讚嘆感恩能證得圓滿教化眾生、圓滿方便波羅密的第七地菩薩的大力加持護佑,南無遠行地菩薩摩訶薩 三稱。

七、【出懺文】在每卷圓滿尾讚之後,引導我們把懺悔的內容再次做總結的提升,將已懺悔的功課告一個段落,且提升自已對佛法的信心修持,及契入佛法的菩提道路上。在出懺的時候,把懺悔的功德迴向,希望諸佛菩薩證明我在努力懺悔,並把所修行的功德集合起來,轉化成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功德回向。


《出懺文》第一段讚佛功德:用佛的容貌跟佛的慈悲,來形容佛的功德浩蕩巍巍。

【出懺文】七佛慈仁,歸依者,不墮十八之地獄;七聚【註一】淨戒,受持者,更生化樂之天宮。惟願慈悲,證明丹悃。救七聚之異類,坐七寶【註二】之華臺。願垂無極之大悲,俯察有情之微懇。上來奉為求懺某等,修崇 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七卷,功課圓滿。

【譯解】梁皇寶懺證明的懺主是過去七佛,慈悲仁愛,當所有六道眾生歸依的時候都會誓言:「歸依佛不墮地獄,歸依法不墮餓鬼,歸依僧不墮畜生」,就是歸依三寶的功德。我們讚美歸依佛後,就能夠有不墮十八地獄的因緣,及遵守佛所制定出家眾的七聚淨戒,堅持清淨就能夠生到化樂天宮,坐於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七寶所造的蓮華臺。願佛慈悲證明我們是誠心誠意的想救渡六道仙道等七個種類的眾生,更祈願諸佛能夠用無邊的大悲心照射,並了知我們有情大眾的這很微小但很懇切的心,也再次祈請諸佛菩薩三寶慈悲證明,我們現在懇切求懺悔,誠心禮拜《梁皇寶懺》第七卷的功德是如實不虛,而今功德已圓滿了。

【註解】


【註一】、【七聚】:律學的七項罪名,即:


一、波羅夷,是棄(於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


二、僧殘,是僧團淨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尚有懺除救藥的餘地。


三、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惡、麤過等,或稱為濁重犯,主要是由於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生,但是也有獨立產生的。


四、波逸提,譯作捨墮,這是由於取了蓄了不應當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捨給僧中,然後再以懺波逸提罪的方法懺罪。


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為悔過法。


六、惡作,指身業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


七、惡說,指口業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註二】、【七寶】:指人間最寶貴的七種寶物,不同佛經對其內容說法不同.金、銀、琉璃、硨磲、瑪瑙是公認的,其他二寶有說是琥珀、珊瑚,有的說是真珠、玫瑰,還有說是玻璃的。

《出懺文》第二段莊嚴道場並用很莊嚴的梵唄聲音,稱讚佛的名號,如儀如法禮佛拜懺,功德克諧圓滿了。

【出懺文】我諸衆等,入懺出懺,念茲在茲。燈然慧炬,供獻純陀。金爐騰藹藹之祥雲,玉燭吐煌煌之瑞氣,鐘磬嚮鏗鏘之法韻,花果陳上品之嘉珍。供獻蘋蘩,花呈薝蔔,供養巍巍之善逝,宣揚句句之伽陀。唱落落之玄音,讚雄雄之聖徳。入默默之禪思,集種種之妙行。

【譯解】從入懺到出懺,我們非常誠意專注如儀如法的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一佛一佛的進行禮拜念誦懺悔。並把《梁皇寶懺》整個道場的燈點燃得像火把一樣的慧炬光明,且盛滿美好的佳餚來供養佛,焚上最好的真香充满瀰漫著整個壇場,有如天上的祥雲一般。蠟燭也放射出金光閃閃的瑞氣,大殿裡面的鐘磬也和鳴的響起來,發出讚美佛法的梵音,我們所獻的花果供品都是上品的水果鮮花,及把最好的食物蘋蘩菜薝蔔樹的大黃花,這全部都要上供高聳偉大尊貴的佛,並句句誦念著佛的偈頌及唱著伽陀偈頌,這都是讚美佛陀的功德巍巍。於是我們進入非常寂靜的禪定,去做種種利生利他的功德妙行。其實莊嚴道場不只外在供養具足莊嚴,最重要的是用莊嚴清淨的身心來禮懺,這就是「入默默之禪思,集種種之妙行」。

【故事舉例】


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是金黃色的,很莊嚴。 他想先插到他腦殼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腦殼是無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麼動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這朵花,就沒有把這朵花放到他腦殼上。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他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 供花的時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究竟有多大功德呢? 」心裡衡量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一個心情,我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以這麼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多大呢?


這位比丘說:「我剛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離世間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沒有道德也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讀過書,你問我這個,我沒法答覆你,你找一個讀經的法師去請問他,看你這朵花供了之後,有多大的福德? 」


他又找到一位讀經的法師,這位讀經的法師說:「你供這朵花多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沒有神通,我只是讀經,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經上說是有的。 你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問坐禪的阿羅漢,他有神通,他是證阿羅漢果的。」


這時佛涅槃之後還沒有很久,證了阿羅漢果的道人還很多。 於是供花的人就去問證得六通的阿羅漢了。 他問大德:「你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多大利益? 」這位羅漢就入定觀察了。 觀察完了,他說:「我看到你供養這朵花,你身體的報身舍了之後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萬億世,這是一大劫。 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福還沒有完,以後的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羅漢的神通只到八萬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圍著湊熱鬧的人就問阿羅漢說:「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覆不出來,就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吧! 」


於是這位阿羅漢一入定,他的靈魂神識就到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了,彌勒菩薩說:「這人只受世福,果報還沒有盡,這種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切補處菩薩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後,再來跟你說。 」


這是說他以這樣心情供養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供養一朵花就有這樣的功德。 佈施的功德還得隨你的心,物質的多少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有關係的,在聖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

《出懺文》第三段回向證明,再求懺悔。我們依懺文裡不斷的一段一段、一章一節的去發露慚愧懺悔,然而還有些微細的業果,還不能夠完全的消除。所以我們要繼續仰仗於佛三寶,大眾僧的加被,並痛心懇切,不斷努力地去懺悔,直到業障消除殆盡。

【出懺文】先伸回向佛菩提【註一】,十聖三賢【註二】同證鑑。然後普資於沙界,四恩【註三】三有【註四】盡沾恩。出生功徳,今為求懺某等,淨諸業障,獲大吉祥。伏願;七漏盡而七覺【註五】花開,性天朗耀;七戒淨而七遮【註六】清淨,苦海波澄; 摧七慢之高山,了七情之妄想;獲七財【註七】之法藏,度七趣之有情;化劍樹為七寶【註八】之香林,變業地作七珍之聖域。餘業果以難逃,屈衆慈而懺悔。

【譯解】我們把以上的禮懺功德,迴向给每一位眾生都成就佛的法身,三賢位跟十地菩薩(總共是四十位菩薩),一同證明我們修行禮懺的功德,我們還要把這樣的功德,迴向四恩三有的所有恆沙眾生,都能夠普及到我們所禮懺的功德,我們把這個功德迴向給眾生。又因為懺悔清淨,所以以前的惡業習氣轉成了清淨的功德,獲得種種有利善法的大吉祥。祈願我們將七煩惱漏盡轉為得到念、慧、勤、喜、定、捨、輕安等七個善法的心性定力,使自性像天空一樣光耀、像晴空萬里一樣清淨。我們身的殺、盜、淫、身三業,口的綺語、妄語、惡口、兩舌、口四業及七遮的七種重罪、七逆罪都清淨了,三途六道無量無邊如大海般的痛苦,如今惡業罪苦都已經滅除清淨了,我們斬斷高聳如山的傲慢心,斷絕我們七情六慾的妄想,從此獲得信、戒、慚、愧、聞、施、止觀定慧等七種清淨的佛法寶藏。然後去度化三途六道的有情眾生,轉惑業為聖德,轉化地獄的劍樹為極樂淨土的七寶行樹,轉變眾生苦惱的惡業為七珍淨土的聖地,但我們還要反省審察很多微細的惡業並未淨除,而有惡業就會招果報,這是沒辦法逃避的。所以還要勞煩大眾,慈悲帶領我們一起繼續努力懺悔,不可懈怠直到罪業消除殆盡。

【註解】


【註一】、【佛菩提】:是佛的覺性。「十聖」就是十地。「三賢位」是在初地之前的十向、十行、十住。我們把以上的禮懺功德,回向每一位眾生,都成就佛的法身。三賢位跟十地菩薩(總共是四十位菩薩),一同證明我們修行禮懺的功德。


【註二】、【三賢位】:是在初地之前的:十向、十行、十住。 三賢位跟十地菩薩-總共是四十位菩薩


【註三】、【四生】:佛教術語,世間有情眾生的四種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


【註四】、【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


【註五】、【七覺】:即七覺支、七覺分。1.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2.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3.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4.輕安覺支,止觀及法界次第名為除覺分,斷除身心麤重,使身心輕利安適。5.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6.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7.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行蘊所攝之捨之心所,故名行捨。


【註六】、【七遮】:是七種重罪,七逆罪, 1.出佛身血、2.殺父、3. 殺母、4.殺和尚、5.殺阿闍黎、6.破和合僧、7.殺阿羅漢。


【註七】、【七財】:就是七種聖德:1.信、2.戒、3.慚、4.愧、5.聞、6.施、7.止觀定慧。


【註八】、【七寶】:又稱佛教七寶,即七種珍奇寶物。佛教的七珍在《翻譯名義集》卷三云:「佛教七寶凡有二種,一者七種珍寶,二者七種王寶。」王寶為另一種涵意的七珍,是轉輪聖王擁有的七珍,它們是:金輪寶、主藏寶、大臣寶、玉女寶、白象寶、勝馬寶、將軍寶七種。

八、【回向讚】「回向讚」有兩個,一個是龍華三會,另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基本上《梁皇懺》是以『龍華三會』這首回向偈為主體。這個是龍華三會。

【回向讚】梁皇懺。七卷功徳力。願滅信人/亡者七支罪。親證菩薩遠行地。懺文擧處罪花飛。解了冤。懺了罪。消災増福慧。脱苦生忉利。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受記。南無龍華會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七卷懺悔功德已圓滿了,祈願諸佛菩薩消滅我們的七種重罪的無明煩惱,及超薦所有亡者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並祈請證得能重在教化眾生、圓滿方便波羅密的第七地菩薩,南摩遠行地菩薩摩訶薩。能將我們的罪業有如枝葉上的花,被懺悔之風吹掉,令懺悔功德能洗滌滅除惡業之果一樣,令我們解除跟眾生的冤仇,惡業清除。消災增福慧,離苦生忉利天。我們歷經無量劫修行、無量劫行菩薩道,然後開悟,了脫生死。希望到龍華會上與大家再相逢,在彌勒佛的面前,再聽彌勒佛說法,然後蒙彌勒佛授記。

八、【回向讚】《舉讚》這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

【回向讚】梁皇懺。七卷已全周。回向四恩并三有。拜懺某等増福壽。願將法水洗愆尤。惟願亡靈往西遊。遠行地菩薩。惟願哀納受。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七卷懺悔功德已圓滿了,願將此功德力迴向四恩(是三寶恩、國王恩、師長恩、父母恩)。及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一切眾生。願以此懺悔功德力增福增慧延壽,願以懺悔功德力的法水,洗淨我們的心、我們的罪業。祈願所有超薦的亡親眷屬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誠心懇切祈求證得能重在教化眾生、圓滿方便波羅密的第七地菩薩,南摩遠行地菩薩摩訶薩。及南摩登雲路菩薩摩訶薩,慈悲大力加持,使我們所求如願,一切圓滿。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七 * 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總結語】

《供養讚》天廚供養讚—食供養 (象徵意義:禪悅妙食)『供食功德:力大無窮,壽命綿長,眾人愛樂,辯才無礙 。』彰顯真理是靠著神聖道德高潔的語言文字來引導,才能通往聖境,達到智慧解脫的境界。引導我們看到真理,但語言文字並不能代表真理,言語文字跟真理智慧解脫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就像善跟惡是互相背離沒有關係一樣,但透過語言文字又可以互相影射到符合的程度,就如我們站在樹下,當陽光照射樹時地上就會出現影子一樣,影子跟我們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在某一個程度時形象是相符合沒有錯亂的。我們要反省自己是個凡夫俗子是個初學者,心識眼光思想非常的粗淺,很難靜心思惟勝妙的境界,達到最深最遠最圓滿的層次,所以還不能把語言文字完全丟棄,才能去直探真理的。然而修行之路說者容易行者難,只有大根基的再來人,才能夠頓悟成就。如果自己三業還未斷,又如何勸人修清淨行?自己對佛法的信心都不夠堅固,又如何去勸導教化別人信佛呢?單嘴上說得天花亂墜而自己卻做不到,反讓聽的人心生疑惑煩惱,甚至遠離佛教啊!但有時又想讓人家相信佛法增加福報,可是又怕自己不夠清淨反讓人家產生誤解誹謗,所以實在是很疑惑、很惶恐,進退兩難。其實真理是永不變的,我們知道梁皇寶懺的懺悔是善的,我們來拜懺真心懺悔往昔的過失也是善的,那所建立的懺法就會讓我們的心起善念、發菩提心、行六度,懺悔發露、解冤釋結、祈佛加持,如此的善法是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們要努力,不要因為一些責難而退失。倘若我們所作所說,有一點點跟正理、佛法不相符合的話,也希望大家藉著梁皇寶懺的懺儀,把過去不好的消除掉,然後努力創造更好的清淨善業,使彼此互相勸勉為善知識。若我們所做的符合懺儀,也希望大家給予鼓勵。若有時跟大家的心意不相符合的話,也希望大家布施歡喜,不要彼此惱怒埋怨、更不要成為惡知識。因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大家在一起做,總會有些做法意見上的不相同,故請大家要彼此有忍讓退讓之心,互相成就成為真正的菩提眷屬。


在這本《梁皇寶懺》的第一章「歸依三寶」開始,知道三寶的聖德是我們依靠的歸依處,又從第二、三章「斷疑」「懺悔」中,堅固我們對佛三寶的信心及懺悔往昔種種的罪業,接著在第四、五、六章是勸導和勉勵我們發菩提心、發願和發回向心,於是最終解冤釋結,得以逍遙無礙,所以我們應該踴躍歡喜、自我慶幸才對啊!為什麼呢?佛經上說眾生有八種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邊地,五、長壽天,六、雖得人身,但有聾盲啞等癃殘百病,七、生在邪見家,八、生於佛前或佛後。因為有這八難,所以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不能出離苦海。但眾生之所以會產生這八種難的罪業根源是在於心,若心裡產生懷疑,原本不是難也會變成很難,心裡若沒有疑惑,原本是難的也會變成不難的,就如第八難所說,生在佛前或生在佛後是為第八障礙,然而如城東老母與佛同生在同一個時代,一輩子都與佛同在一個地方,佛要去度她,她看佛從東邊來,她就往西邊走,佛到西邊去,她就往東邊走。就是不想見到佛,這都是因為心中被懷疑所迷惑,沒有善根,始終見不到佛。所以出生跟佛在不同的時代不一定是一種障礙,而真正的障礙是我們心中的疑惑不信。如波旬懷著破壞佛法的惡心,就墮入地獄,又龍女聽聞說法,就當下悟道。這都是在告訴我們如果心裡沒有善根信念,我們所得的果報,跟畜生、地獄、餓鬼,也沒有什麼不一樣。因為雖然在人天善道,也沒有辦法聽聞到佛法、也沒有善根去接受佛法,那跟處於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有何差別。就如尊貴的六欲天主對佛法沒有信心,照樣會墜落地獄,但下賤的畜生對佛法有信心的話,照樣可以悟道成佛。所以要知道有沒有正知正見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不管生於佛前或佛後都可以說是正法時代,甚至生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或生在畜生道,也都是修行的道場,如果我們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信心,就沒有八難的問題。


即然這麼說,我們現在簡略揭示一下值得自慶的事實:哪些事實是值得自慶呢?佛曾說過,地獄之苦是很難出離的,而我們已經免離了此苦,這是第一值得自慶的。餓鬼道是很難脫離的,而我們已經遠離了這種痛苦,這是第二值得自慶的。畜生道是很難捨離的,而我們已經不在受這種惡報,這是第三值得自慶的。若是生在沒有佛法教化的邊地,就會不知道仁義,而我們現在已經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佛的道法流行世間,使我們可以親耳聽到佛法的妙義,這是第四值得自慶的。若是投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即長壽天有八萬劫之久,這長壽天的眾生就只知道享福而不會培植福報,但我們今天了知佛法的真理、因缘果報的法則、於是努力的累積善因緣,這是第五值得自慶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很難再得到人身,而我們現在各各都獲得人身,這是第六值得自慶的。若是我們生為人卻六根不具,眼、耳、鼻、舌、身、意,身體盲聾瘖啞有殘缺,所以有經不能讀,有佛法的開示卻聽不到,有懷疑迷惑卻沒有因緣去請教善知識,有善根卻無法培植,而我們現在身根具足清淨,能修行甚深的法門,這是第七值得自慶的。若是世智辯聰,有些小聰明自以為是,不能信受佛法,瞧不起佛法,反而會成為學佛的障礙,但如今我們已經一心一意地歸依了正法,這是第八值得自慶的。若是生在佛前佛後,也是一種難,或者說見不到佛是一種大難,而我們已經發大善願,希望於未來世救拔眾生,不再以見不到佛為借口,只要一看見佛的色像、一聽到佛的正法,就如同原先佛在鹿野苑初說法時的景況一般。修行貴在真正地消業滅罪,增長福慧,而不是不見佛就認為是一種障礙。佛曾說:親睹佛面是件很難的事,但今天我們已經得到可以瞻仰佛的尊像,不管是金佛像、銅佛像、泥佛像、木雕佛像、甚至是紙做的,只要面對佛像,跟他頂禮致敬,認為那是真的佛,就一樣具足與真佛的功德無異。這是第九值得自慶的。佛說:能聽聞正法是很難的,而我們已經聽聞佛法,飽餐甘露法食,這是第十值得自慶的。佛說:出家是很難的,而我們已經辭親割愛、出家修道(這是針對出家人而言)這是第十一值得自慶的。佛說:我們為自己做事情很容易,但想要替眾生做點事,一般都很難發起這種自利利他的心。可是我們現在每一個禮佛唱念,都能夠把功德普遍的迴向給六道一切有情眾生,這是很大利益眾生的心,是很殊勝、很廣大、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第十二值得自慶。 佛說:修行是強忍辛苦,忍耐著種種身心的疲憊。這個是很難行的。可是今天我們各自努力不懈地行善,這是第十三值得自慶的。佛說:能讀誦經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們現在能夠把經典打開來一起讀誦,這是第十四值得自慶的。坐禪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我們現在能把奔馳向外攀緣的心寂靜下來,進入禪定中,這是第十五值得自慶的。即然我們有這麼多值得慶幸之事,我們絕不能再錯過今生出離三界的機會,要捍勞忍苦,以苦為樂,對佛法要有信心,才能天天法喜充滿,時時與佛同在。須知世世無常,人有生必有死,事有成必有敗,就像花開花謝、樓起樓塌。不要以為事情永遠都會在這邊等你。時間是不等人、機會也不等人、法會更不會等你,要好好想想這個法會一旦結束大家分開以後,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舉行法會再見面啊!


我們一般凡夫俗子活在這個世間上,辛苦的事多過於安樂的事,有些小小值得慶幸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得到了,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不受障礙的善事。這都是因為十方三寶威德力的加持,所以我們要感恩諸佛菩薩三寶,為何要時時續念感恩諸佛菩薩三寶呢?因為我們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不管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空間裡,都能受到三寶的六個攝護:第一、能常聽聞三寶的名字。第二、能常看到三寶的相貌。第三、能蒙三寶的光明照耀身心。第四、能蒙三寶的慈悲覆護,加持我們的身心。第五、如果我們的身心掉在痛苦的境界裡,希望三寶能救度拔濟我們出來。第六、能以三寶的智慧力打開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能夠開悟證真理,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標。又願不管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空間裡,都常常去思惟了解三寶是成就我們一切功德的因,三寶是我們安樂的根源。且感恩三寶的種種功德力。所以我們要常常稱揚三寶的功德,對三寶產生堅固的信心。並以身作則帶頭來恭敬三寶,感化教導大眾建寺院弘揚佛法、印書引度眾生,常成就三寶的形象,保護維護三寶的尊嚴生命。延續三寶的生命力、傳佛心燈。常知三寶、常念三寶、稱讚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修建三寶、護持三寶、相續三寶,我們要常常以這八種心情,來知恩圖報感謝三寶的恩德。且為所有一切有情的眾生,五體投地痛心懇切的禮佛歸依三寶,願大家早日成就菩提。並願為國王皇帝,還有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的僧眾、信施檀越、善惡知識、還有諸天護世四王、聰明正直的虛空天地鬼神、主善罰惡守護持咒的五方龍王、龍神八部、魔王還有大魔王、閻羅王、泰山王、五道大神、十八獄的獄王、還有牛頭馬面的官屬、乃至三界六道無窮無盡的一切眾生。祈願諸佛菩薩三寶以大慈悲心加持攝受,諸大菩薩、一切賢聖的本誓願力,無量無盡的智慧力,無量無盡的功德力,自在神通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盡諸天諸仙漏力,攝化一切善神力,救拔地獄眾生力,濟度一切餓鬼力,免脫一切畜生力,我們匯集諸佛菩薩的十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及承蒙拜梁皇寶懺的道場力量,歸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發心懺悔力、還有解怨釋結力、自慶歡喜力、踊躍至心力、發願迴向善根力等這八種法性功德力的因緣所產生的加持力,能令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


我們再承蒙仰仗七佛大慈心力,十方諸佛大悲心力,三十五佛滅煩惱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度眾生力,千佛攝受諸眾生力,十二菩薩覆護眾生力,願令十方三界六道。窮未來際一切眾生。從今天懺悔發願以後捨身受身在所生處,各願各得諸佛菩薩不思議三業之力。願能夠具足成就諸佛菩薩所擁有的十二個自在神力無上大智慧身,又願能夠具足諸佛菩薩所擁有的十種清淨口業的莊嚴果報,再祈願能以我們凡夫的心識轉成佛菩薩的不可思議大智慧心意,我們凡夫經常有厭離煩惱心,不願貪著於塵勞。倘若煩惱離開,那一切的善心、慧心都自然現前。所有勇猛聰利心。金剛堅強心。清淨不退心。明了求善心。廣大莊嚴心。如是等種種佛心,原本都具足的。所以只要我們心正意誠以後,聽聞到佛法就能夠自己理解,只要以慈悲心面對所有的眾生,就斬斷跟人家不好的冤仇,我們常常對做錯的事情感到很慚愧,所以我們不要老是執著自己的想法,要跟著善知識的道理走,看見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智慧修行善法的人,我們要心生歡喜。對有仇的或有親的都要一律平等對待,盡量不要分析彼此之間的是是非非,才不會造成爭吵分離不能和合。講話要柔和、不要用一些不好的詞句,要多讚嘆佛菩薩的偉大功德,精進的學習大乘經典,看見有人作福德,要隨喜稱讚人家的功德不可以誹謗。我們要把眾生看成跟自己一樣,大家都是平等的,用這樣的心就會慢慢的朝著善的方面進行,於是無明分分減,真明分分增,最後共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 Bac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