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一 * 斷疑第二

 我們歸依了三寶,也就是修行要上路,首先必須斷除內心的疑惑。斷疑就是斷掉懷疑的心。「疑」指疑心、猶豫不定,對事情的真相沒有辦法做正確的決斷,便產生貪、瞋、痴、慢、疑等五種煩惱,疑會使我們無法生出善法,這對修行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同時疑的反面就是信心。在修行上有三種疑是最可怕的,疑師、疑法(對佛法最基本的三世因果的道理要堅信不移,梁皇寶懺強調的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疑自(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修行)。而疑又與貪、嗔、癡、慢、邪見一樣是眾生六根本煩惱之一。我們對於佛法要有絕對的信心,就必須先斷疑,斷疑後才能產生信心,有堅定不移的修行信心才能產生力量。《唯識論》中說:「云何為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故事舉例】
故事發生於西康到西藏邊境,一個荒蕪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那裏住著一個老太太,丈夫兒子都過世了,獨居一間簡陋的小茅蓬,沒有米麵可吃,只以糌粑為食。糌粑是西藏一帶的一種青果植物,形像橄欖,吃不習慣很難下口。這位老太太由於自己一生不幸的際遇,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有人教她應時常懺悔,平時多念念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結果她將「嗡嘛呢叭咪吽」的咒音,念成「嗡嘛呢叭咪牛」,一字之差,虔誠專一持誦了三十幾年。有一天,一位西藏喇嘛經過此地,要往四川去。所謂喇嘛,不一定是活佛,活佛也不一定是喇嘛。喇嘛是西藏話,根據後期梵文翻譯而來,意即法師、大師、和尚之稱。這個路過的喇嘛,是個相當有成就的修行人,當他於荒山雪地之中,老遠看到一間其貌不揚的小茅蓬,四週大放光明。不得了,他想此次自己一路行來,經過那麼多地方,沒有看到一個真修行的,看樣子這茅蓬中必定住著得道的高人。因此便臨時轉向,不辭偏離原來路線,下山去找這個茅蓬,想參訪它的主人。來到茅蓬,一見這個老太婆,看來不是得道之相,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個普通人而已,心裏非常納悶,便問:「老太太,你在這裏多久了?」老太婆回說:「很久了。請問師父您從那裏來啊?」喇嘛回說西藏,老太婆一聽趕快跪下來拜。康藏一帶人對出家人非常恭敬,尤其婦女們更有將頭髮散舖地上供養高僧踏過,用為尊重讚歎的習慣。這個喇嘛又問:「你一個人孤零零在此,很可憐啊!」老太婆說:「不會不會,我自己在此學佛修行,很好。」喇嘛便問:「那你修什麼呢?」老太婆說:「我只是唸一句『嗡嘛呢叭咪~牛』而已。」這個喇嘛一聽,哎呀一聲說:「老太太,你什麼都對,就錯唸一個字。」於是便當場糾正她的發音,由「牛」改為「吽」。老太婆這一下聽了,心中不免十分懊悔,說:「哎!我三十年的功夫白修了,還好現在遇著您告訴了我,不然豈不是一路錯到底嗎?」於是她便如法改念,重新起修。 喇嘛坐了一下,便告辭上路,繼續未完的行程。又上了山路,走了一段時間,回頭再看茅蓬所在,竟不見先前的赫赫光明,很感驚訝,一想:「是我錯了,我害了她。」趕緊再掉頭回到茅蓬,告訴老太婆說:「我剛才教你唸嗡叭呢叭咪『吽』是玩笑話。」老太婆說:「哎,師父為何要騙我呢?」喇嘛說:「我只是試試你誠不誠心而已,而你真的毫不懷疑,照我的話做,非常可貴。其實你原先所唸的咒音全對,一點也不差,以後就照原先你唸的,去唸好了。」老太婆聽了,心中豁然開朗,十分高興,趕快跪下來拜,說:「還好,謝天謝地,我三十年的功夫不是白做了。」如此便再嗡嘛呢叭咪「牛」,繼續「牛」下去了。 喇嘛重新回到山上,再一次回望茅蓬來處,先前的赫赫光明,依舊燦然昇發,映澈一片晶光閃閃的荒山雪地。信心誠心感動天地啊!
這故事雖然簡單,卻說明了事理圓融之理,內心無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別人所說的道理。疑與信都由心生起,故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信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我們身邊啊!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一 * 斷疑第二《懺文及佛號》如下: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心諦聽。夫因果影響,感應相生,必然之道,理無差舛(音喘)。而諸眾生,業行不純,善惡迭用。以業不純,所以報有精麄,或貴或賤,或善或惡,其事匪一,參差萬品。既有參差,不了本行。以不了故,疑惑亂起。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要好好專心注意的聽。要相信因果報應是法界的自然法規,有因必有果,有感必有應,這是絕對正確,沒有錯誤的。只因我們不明佛法,故在行為上往往是善惡不清楚,互相重疊運用,所以果報就有好有壞,有輕有重,參差不齊。世間人為什麼會對三世因果起疑惑呢?因看不到過去世所種的因,以致造成今生所結的果報,今生所種的因,來世後現果報。因為前世有造善也有造惡,很多世糾纏在一起,所以今生的報應是很複雜的果報,若不去詳細的推究三世因果報應,自然就會起疑惑。
【懺文及佛號】或言精進奉戒,應得長生,而見短命。屠殺之人,應見促齡,而反延壽。清廉之士,應招富足,而見貧苦。貪盜之人,應見困躓(音質),而更豐饒。如此疑惑,人誰無念?而不知往業植因所致。如般若所明:若有讀誦此經,為人輕賤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銷滅。而諸眾生,所以不能深信經語,有此疑者,皆由無明惑【註一】故,妄起顛倒。
【譯解】有人說,1.精進持戒的人應該長壽,但卻壽命很短。2.屠殺眾生的人應該短壽,卻延年益壽。3.清廉的人應該富足,卻生活貧苦。4.貪污偷盜的人應該貧困,卻生活富足。類似這樣的事,任何人都會起疑惑?但卻不知道這都是過去世,所造的善惡因果業報所導致的结果。有如《金剛經》中所說,有的人現在雖然持戒念經,已斷惡修善,但仍然被周圍的人瞧不起。那是因為這個人,過去世造了很多悪業,本應該受痛苦重報。但因為他遇到了佛法,能持戒誦經,該墮惡道的罪業,就轉化成只是被人輕賤或借由辱罵聲中便得以消業,罵他、輕賤他的人是在幫他消業。所以要明白這是三世因果關係,重報輕受的道理啊!眾生對於《金剛經》裡所講的道理之所以不能相信,都是由於最根本的愚痴無明煩惱,所產生的顛倒妄生所至。如果沒有福報遇到善知識解釋三世因果的關連,就會永遠解不開行善得惡報的道理。
【註解】
【註一】、【無明惑】:三惑之一。又稱障中道之惑,為障蔽中道實相理之惑,與前思惑中之痴惑異。彼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無明也。
【懺文及佛號】又不信三界內是苦,三界外是樂。每染世間,皆言是樂。若言樂者,何意於中?復生苦受。飲食過度,便成疾疹。氣息喘迫,鼓脹疞痛。又至衣服,彌見憂勞。寒得絺(音吃。細布)綌(音細。粗布),則恩薄念淺。熱見重裘,則苦惱已深。若言是樂,何意生惱?故知飲食衣服,真非是樂。又言眷屬以為樂者,則應長相歡娛,歌笑無極。何意俄爾無常,倏(音書。忽然)焉而逝?適有今無,向在今滅,號天叩地,肝心寸斷。又不能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銜悲相送。直至窮山。執手長離一辭萬劫。諸如此者,其苦無量。眾生迷見,謂其是樂。
【譯解】眾生之所以不信佛法,對佛法產生疑惑,都是因為無明煩惱,顛倒妄想,把三界內的痛苦錯當成快樂。試想想如果是快樂的話,那為什麼在快樂中還會有痛苦的覺受?比如「大吃大喝」是樂,但同時身体卻出現不適,久而久之,各種疾病就會找上門來。譬如吸煙的人吞雲吐霧,亨受勝似神仙之樂,但緊接著肺就出現問題。又如穿衣服,衣服有細布粗布之分,冬天穿薄衣感恩的心就很少,夏天穿皮襖,全身熱惱,如果說穿衣服是一種享受,那又為何產生惱怒呢?所以飲食衣服真的是快樂嗎?大家以為一家人和睦相處是樂,卻不知你愛得越深,痛苦越深,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你最愛的親人會突然死去,明明剛剛還在,怎麼現在就沒有了,昨天還在,今天怎麼就死亡了。那時你會肝長寸断,嚎天哭地,非常痛苦,所以這人間之愛也不是真實的。相同的,在產生愛的同時,其實已埋下了苦的種子,更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很傷心的把最愛的親人送到荒山墳場,從此一別,萬劫難以相見。眷屬分離的苦這麼多,生老病死的苦也這麼苦,然而我們無明的眾生卻執著不放,錯以為這是天倫之樂啊!
【懺文及佛號】出世樂因,皆言是苦。或見進噉蔬澀。口感不滑。味不好),節身時食,去其輕輭,習糞掃衣。皆言是等,強自困苦不知此業,是解脫道。或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經行禮拜,誦習之人,翹勤不懈,皆言是苦。不知是等修出世心。脫有疾病死亡之日,便起疑心。終日役此心形,無時暫止。人之氣力,何以堪此?若不勤勞,豈當致困?徒喪身命,於事無益。或復自秉其說;理實如之。不知推果尋因,妄構此惑。若遇善知識,則其惑可除。遇惡知識,則其愚更甚。因疑惑故,墮三惡道,在惡道中,悔何所及!
【譯解】修出世間法是離苦得樂之根本,可是世間人的眼裡以為是辛苦、是痛苦的。若見到粗衣淡飯、不貪錢財、不求享樂的修行人,就認為這是自找苦吃,却不知道這個精進修行,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路。若見修行人樂善布施、嚴守戒律、忍辱精進、禪定、誦經禮懺、勇猛精進终不懈怠,就認為這是痛苦的,卻不知道這是遵循佛陀的教誨了脫生死,成就大乘菩提道的方法。若見修行人生病死亡,便產生疑惑誹謗,認為修行人每天這樣的禮佛、懺悔、打坐、讀誦都不停止,便覺得很辛苦。於是認為這樣辛苦努力修行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甚至還認為若不是這樣,就不會生病短命,最终還不是要面對死亡?我們一般人對於修行人會生病早死常不能理解,於是就會用自己的角度觀點來說:「你這麼辛苦,這麼虐待自己、刻薄自己沒有什麼好處,又認為你就是因為這樣,才會生病死掉的。」因為不知道從三世因果去推果尋因,於是就會有這個疑惑。如果遇到善知識,幫他解釋分析,就能消除他的迷惑無知,但如果碰到惡知識的話,那就更堅定自己的想法,就會更加愚痴。也會因為這個邪知邪見,論是說非,而造成墮落地獄惡鬼道中去受無窮盡的痛苦,到時再追悔已來不及了!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凡有此疑,因緣無量。且疑惑習氣,出三界外,尚未能盡。況在今形,云何頓去?此生不斷,後世復增,大眾相與,方涉長途,自行苦行。當依佛語,如教修行。不得疑惑,辭於勞倦。諸佛聖人,所以得出生死,度於彼岸者,良由積善之功,故得無礙,自在解脫。我等今日,未離生死,已自可悲!何容貪住,此惡世中?今者幸得四大未衰,五福【註一】康悆。遊行動轉,去來適意。而不努力,復欲何待?過去一生,已不見諦。今生空擲,復無所證。於未來世,以何濟度?拊臆論心,實悲情抱!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之所以會心生疑惑,是有無量的因緣,甚至許多修行已出三界的菩薩,都還沒有斷盡疑惑的習氣,何況我們是個凡夫,怎麼能夠一下子就除去疑惑呢?但如果我們今生不斷疑惑,來世再輪迴六道,只會增加更多的疑惑,所以我們要在修行的道路上互相勉勵,才不會自找苦吃。一定要遵照佛的教誨努力修行,不要再有所疑惑,更不要怕辛苦,才不至於墮入生死輪迴中。諸佛菩薩聖人之所以能超越生死輪迴,登上涅槃到達佛國淨土,都是因為累積很多善業功德而成就的。而今天我們是個凡夫俗子,已經夠悲哀了,為什麼還要對五濁惡世貪戀不捨呢?我們要趁身體很健康,行動很自在,福德因缘都具足,才能來參加拜懺法會,若不努力精進,還要等待何時呢?因過去世沒有好好的修行,所以今世來到人間一無所證,若現在又沒有努力精進修行的話,也會跟過去世一樣一無所證,那就真是對不起自己了。一旦人身已失,萬劫難復,可真是悲哀啊 !來世要如何免除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惱呢?我們自己反省,仔細的想一想,實在感到非常地淒涼悲傷!
【註解】
【註一】、【五福】:是指我們的五根還很健康。「康悆」是很健康、很喜悅,「悆」是喜的意思。五福康悆:身體還很健康、還非常明利、還很喜悅。
【懺文及佛號】大眾今日,唯應勸課,努力勤修,不得復言,且宜消息,聖道長遠,一朝難辦。如是一朝,還復一朝。何時當得,所作已辦?今或因誦經坐禪,勤行苦行。有小疾病,便言誦習勤苦所致。而不自知,不作此行,早應終亡。因此行故,得至今日。且四大【註一】增損,疾病是常。乃至老死,不可得避。人生世間,會歸磨滅。若欲得道,當依佛語。違而得者,無有是處。一切眾生,違佛語故,所以輪轉三途,備嬰(纏繞之意)眾苦。若如佛語,都無休息,勤於諸法,如救頭然。勿使一生,無所得也。
【譯解】我們今天必須努力的修持脱離三界的成佛之道。倘若我們稍微懈怠一下,明天休息、後天也休息,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成就佛道?或許有人因為誦經、打坐、努力苦行,偶爾也會有些小小的疾病,就以為沒有休息,太辛苦了才會生病,認為這個小病是因辛苦修行所造成的。卻不知道,如果不努力精進誦經、禮拜、打坐、經行的話,有可能自己早就沒命死掉了。如今因為前面種種的努力,壽命才能夠延到今天。要了解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人可以避免生老病死苦的過程。若不依佛所教導的方法,而能成就佛果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啊!所有眾生,若不依佛所教導的修行方法,就會墮落三塗悪道中,遭受所有的輪迴之痛苦。所以我們要依佛所說的修行方法,去努力精進修行,更要用有如我們的頭髮著火了急切要去撲滅的那種心情去努力修行。不然的話,將會使自己空過一生,一無所得。
【註解】
【註一】、【四大】:謂人之身,攬外「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內身四大。因對色、香、味、觸四微,故稱為四大也。如下:
1. 地大:地以堅礙為性。謂眼、耳、鼻、舌、身等名為地大,若不假水,則不和合。《圓覺經》云:「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皆歸於地。」
2. 水大:水以潤濕為性。謂唾涕津液等名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圓覺經》云:「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
3. 火大:火以燥熱為性。謂身中煖氣,名為火大。若不假風,則不增長。《圓覺經》云:「煖氣歸火」
4. 風大:風以動轉為性。謂出入息及身動轉,名為風大。此身動作,皆由風轉。《圓覺經》云:動轉歸風。(動轉歸風者,凡身動轉皆屬風也)。
【懺文及佛號】相與人人,等一痛切。五體【註一】投地,如大山崩。奉為有識神【註二】以來,至于今日,經生父母,歷劫親緣,和尚阿闍黎【註三】,同壇尊證,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維衛佛 南無式棄佛 南無隨葉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以神通力,覆護拯接。從今日去,至于菩提。四無量心【註四】,六波羅蜜【註五】,常得現前。四無礙智【註六】,六神通力【註七】,如意自在。行菩薩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覺。
【譯解】我們互相懇切悲痛五體投地的懺悔,就有如大山崩於前一般。非常殷重的認知,從有生命無始劫以來,直到今日,我們願為歷代父母及跟我們有親屬關係的眾生。和尚阿闍黎。同壇尊證。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的一切眾生。都願代為他們禮佛請求歸依三寶,求佛的加被。
我們再次的歸依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願以慈悲力、神通力能廣大救濟,法界一切肯回頭的眾生。從今日開始,時時刻刻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運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六度波羅蜜行,去拯救接濟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願說法時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能自在無礙隨機應化的為眾生說法。並以佛菩薩所證得不可思議的大智慧神通力。去如意自在的度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同証佛智,同登彼岸。
【註解】
【註一】、【五體】:是雙肘雙膝、然後頭頂額頭貼在地上
【註二】、【識神】:「識」是指阿賴耶識,我們有了這個生命;「神」是神識,就是我們有這個認知。是無始劫以來,只要我們有生命
【註三】、【阿闍黎】:是教導我們的老師。梵語阿闍黎,華言軌範。謂其能為人軌範,故云阿闍黎也。《四分律》提到有五種阿闍黎,如下:
(1)出家阿闍黎:出家阿闍黎者,即比丘剃度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2)受戒阿闍黎:受戒阿闍黎者,即比丘受戒之師也。謂既得出家,必須依師求受戒法。律云:於受戒時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
(3)教授阿闍黎:教授阿闍黎者,即比丘教授之師也。謂既得戒法,必須得師教授威儀。律云:從教授得威儀者,是也。
(4)受經阿闍黎:受經阿闍黎者,即比丘受經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受習經文,解說義理。律云:從所受經,得讀修妒路,若說義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語修妒路,又云修多羅,華言契經)
(5)依止阿闍黎:依止阿闍黎者,即比丘依止之師也。謂比丘度夏,當依師住,或依止作宿。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出家受戒時要有十師,叫三師七證──三位主要的老師(得戒和尚、教授和尚、羯磨和尚),以及七位阿闍黎來證明得到這個戒體。「尊證」就是七位阿闍黎。
【註四】、【四無量心】:1)慈心無量,能與樂之心;2)悲心無量,能拔苦之心;3)喜心無量,見眾生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4)捨心無量。如上三心能捨,心還不能著於捨相。
【註五】、【六波羅蜜】:菩薩之大行。1)佈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般若(智慧)。
【註六】、【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在說法上能夠自在無礙,叫四無礙智。主要是說明在說法的時候,能夠自在無礙地為眾生說法。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如下:
(1)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
(2)法無礙智: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 名法無礙智。
(3)詞無礙智: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故名辭無礙智。
(4)樂說無礙智: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故名樂說無礙智。
【註七】、【六神通力】:佛菩薩所證得的妙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瓔珞經》說:「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神通有六種:
(1)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是名天眼通。
(2)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語言及世間種種 音聲,是名天耳通。
(3)知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他心通。
(4)宿命通,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5)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於此界沒,從彼界出,於彼界沒,從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隨意變現,是名神足通。
(6)漏盡通,漏即三界見、思惑,羅漢斷見、思惑盡,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盡通。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重複至誠,善攝心念,相與已得入歸信門,唯應秉意,以趣向為期,於內外法,莫復留難。若本業不明,自不能造。見人作福,唯應獎勸,彈指合掌,明進其德。不宜起心,生諸妨礙。使彼行人,心成阻退。若是不退,彼進如故。彼既無減,唯當自損,空構是非,於身何益?若能於善,無有礙者,可謂合道,有力大人。若今作礙,於未來世,云何能得?通達佛道,就理而尋,損害實重。阻他善根,罪真不輕。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 再次誠心懇切懺悔,把心念收攝起來,祈願自己一切眾生都能趨向佛道、趨向覺悟。對於別人修這個善法,一定要隨喜讚揚,不要去阻礙別人,我們要深自反省,障礙別人其實是障礙自己。假設不清楚自己的作為,不能說一些善法的話,最起碼看到別人修善法修福報,應該要雙手合十讚美。勸勉大眾不要起心動念,用種種的方法去障礙別人,使別人心生退怯不敢行善,若別人沒有受到影響阻礙還繼續努力精進,反倒是自己遭受損害。若自己憑空捏造一些不好的是是非非,對自己又有什麼幫助呢?對於所有的善法不要去障礙人家,這才是符合正道,也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所為。倘若你今天去障礙別人修學佛法善法,那麼在未來世,你是不可能通達佛理的?從三世因果道理上來講,你今天去障礙他人,其實就是障礙你自己。傷害障礙別人的善根的這種惡業過失實在是很重的!
【懺文及佛號】如護口經說:有一餓鬼,形狀醜惡,見者毛豎,莫不畏懼。身出猛燄,猶如火聚。口出蛆蟲,無有窮盡。膿血諸衰,以自嚴身。臭氣遠徹,不可親近。或口吐燄,支節火起,舉聲號哭,東西馳走。是時滿足羅漢,問餓鬼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餓鬼答言:吾往昔時,曾作沙門。戀著資生,慳貪不捨,不護威儀,出言麄惡。若見持戒精進之人,輒復罵辱偏眼惡視。自恃豪強,謂長不死。造於無量不善之本,而今追憶,悔無所補。寧以利刀,自截其舌。從劫至劫,甘心受苦,不以一言誹謗他善。尊者還閻浮提,以我形狀,誡諸比丘,及佛弟子。善護口過,勿妄出言。設見持戒,不持戒者,念宣其德。吾受鬼身,經數千劫,終日竟夜,備受楚毒,若此報盡,復入地獄,是時餓鬼,說此語已。舉聲號哭,自投于地。如大山崩。
【譯解】如護口經所說:有一個餓鬼的形狀很醜陋,看到的人都會很害怕。身上出大火,好像火球一樣,嘴巴裡長滿了無窮盡的蛆蟲,身上的血都是污穢膿血,用此來莊嚴他的身體,樣子不只難看、全身又臭得要命,令人難以忍受,嘴巴裡還吐出很多的火,全身每個關節都是火,到處跑來跑去,大聲的哭嚎。就在這時有位威儀莊嚴圓滿的聖者問餓鬼說:你以前犯什麼罪,為何現在受這惡果呢?餓鬼答:我以前為出家人時,因貪戀著財物,不捨生活物品,對於生活上的細節、從不遵守威儀戒,講話又很粗魯,甚至很污穢,看到有持戒精進的人,就用眼睛瞪著看他們,臭罵他們,並認為自己很強壯,很有錢、很有勢力、也很有地位,是會長壽不死的,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惡業。如今回想反省起來,非常後悔,但為時以晚了,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補救了,我現在寧可甘心招受累世劫來用刀子一刀一刀的砍自己舌頭的痛苦,也不敢再用話來毀謗他人修善法。煩請尊者回到人世間,把我的情況告誡所有出家眾及佛弟子,希望他們能好好的維護這個口業,不要亂批評,見到持戒或不持戒的人,都不要指責,要真心努力的去宣揚善功德。我墮落餓鬼身已經很長久的時間了,整天從早到晚,受盡無日無夜的痛苦,從沒有停止過啊!講完了這些話之後,這個餓鬼因為感到很痛苦、很悲哀,所以就有如大山崩於前的趴在地上痛哭嚎泣。這一段餓鬼懺文,是針對不守戒律、不護威儀、不護口業、辱罵持戒人的警告。同時也是因餓鬼向羅漢真誠的懺悔,而滅了餓鬼無量的罪業,才令他早出苦海。而羅漢之所以來度餓鬼,都是因為餓鬼過去世作沙門時曾念佛念經的緣故。所以由此可見佛是絕對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經所說,大可怖畏。止以口過,獲報累劫,何況其餘不善之本?捨身受苦,皆由作業。若不作因,云何得果?若有造因,果終不失。罪福不遠,身自當之。譬如影響【註一】,不得捨離。因無明生,亦因而死。去來現在,行放逸者;未見是人,而得解脫。能守護者,受福無窮。今日大眾,宜各慚愧。洗浣身心,懺謝前咎,革故不造新。諸佛稱歎,相與從今日去,若見人之善。莫論成與不成,久與不久。但使一念一頃,一時一刻,一日一月,半年一歲,已自勝於不作者矣!所以法華經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而況有人,能發如是大心,勤於福善。不隨喜者,聖所悲念。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就有如護口經所說的有關餓鬼的業報,令人驚嘆恐怖,只因惡口的過失,所受的惡報,是累世長久的,何況其他更不好的惡業呢?我們捨掉這個生命去受苦報,都是因為我們所造的惡業,如果沒有悪因,怎麼會有悪果呢?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是一體的兩面。罪苦是因為造惡業而受惡果的苦報,修善法就會得到善的安樂果報,因果報應是很快現形的。所以佛法常常用「影響」來比喻因果的關係,因果這兩個其實是分不開的同一個東西,我們因無明而生,也會因無明而死,從過去、未來到現在,從未有一個不用功修行,常常為非做歹的人,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唯有守護身口意三業,謹慎不去做惡的人,才能得到無窮盡的善報。今天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要用懇切慚愧的法水,才能把污垢臭穢的身心洗滌乾淨,並向所有的眾生求懺悔,希望把以前不好的惡行消滅掉,不再造新的惡業。所以我們見到人家造善業,不管是做得好還是不好、能夠持久或是短暫,只要能有幾分鐘的念頭,或是一個小時、或是半個小時、或是一天、或是一個月、或是六個月、或是一年,不管多久,都比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好多了!所以法華經說:假設有人以散亂心進入寺院裡面,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有很大的功德。更何況是有人能夠發大菩提心,努力修福修善,如果我們還不隨喜的話,就是失去大利益的人,這也就是聖者所悲憫哀嘆的啊!
【註解】
【註一】、【影響】:佛法常常用「影響」來比喻因果的關係。比如一棵樹,太陽照了就會有「影」子,樹就是因,影子就是果。「響」是拍手就會有響聲,或者是迴響、回應。「所以影響,不相捨離」──物體跟影子不會分開,因果這兩個是一個東西,是不會分開的。
【懺文及佛號】某等自惟,無始生死以來,至于今日。已應有無量惡心,阻人勝善。何以知然?若無是事,云何今日,於諸善法,多有留難?禪定不能習,智慧不能修。少時禮拜,已言大苦。暫執經卷,復生厭怠,終日勞擾,起諸惡業。使此身形,不得解脫。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如蛾赴火,長夜焦然。如是等障,無量無邊。障菩提心,障菩提願,障菩提行。皆由惡心,誹謗他善,今始覺悟,生大慚愧。稽顙求哀,懺悔此罪。唯願諸佛,諸大菩薩,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某等所懺除滅。所悔清淨,所有障礙,無量罪業,因今懺悔,淨盡無餘。相與人人,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善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栴檀德佛 南無寶施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相德佛 南無三乘行佛 南無廣眾德佛 南無明德佛 南無師子遊戲菩薩  南無師子奮迅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我們要反省自己,從無始以來直到今天,是否也有很多的壞心,常去阻礙人家做善業,這又何以能知道呢?其實只要觀察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就可以知曉,我們如果沒有去阻礙人家的善業,那為什麼很多的善法都會被阻礙而不能修行呢?這就表示我們曾經障礙過別人,所以今天修善法才會被障礙。譬如我們修學佛法時,要打坐卻坐不住、没有觀想的智慧、只要禮拜一下就覺得很累很辛苦,聽看一下經典就覺得厭煩疲倦或不懂,整天都苦苦惱惱,做很多惡事,墮落在生死輪迴中,使自己不能解脫,對這個色身執著不放。而這種想法,就好像蠶吐絲一樣把自己包綑起來,於是產生惡果報,墮入三塗地獄、餓鬼、畜生裡,有如被猛火燃燒一般,被劇烈痛苦所煎熬。這樣無窮盡的無明,障礙我們發起覺悟的心、覺悟的願、覺悟的方向,這些障礙都是因為我們阻礙他人、誹謗他人修善法而產生的悪業。今天我們要反省醒悟,當下要生起大慚愧心,真誠的跪在諸佛菩薩面前五體投地,懇切悲痛懺悔往昔所造的無窮盡障礙罪業,且永不再造新業。並祈請諸佛菩薩以廣大慈悲心及殊勝的大神力加持我們,令我們無量無邊的惡業都能消除滅盡,凈化無餘,身心得以清淨。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相與胡跪合掌,心念口言:某等從無始生死以來,至于今日。未能得道,受此報身。於四事【註一】中,曾無捨離,貪瞋嫉妬。三毒熾然,起眾惡業。見人佈施持戒,自不能行,不能隨喜。見人忍辱精進,自不能行,不能隨喜。見人坐禪,修智慧業,自不能行,不能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見人作善,修諸功德,不能隨喜。行住坐臥,於四威儀【註二】,心無慚愧。憍慢懈怠,不念無常。不知捨此身形,應入地獄。於他身色,起種種惡。障人建立三寶,興顯供養。障人修習,一切功德。如是罪障,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不信三寶,是歸依處。障人出家,障人持戒,障人佈施,障人忍辱,障人精進,障人坐禪,障人誦經,障人寫經,障人齋會,障人造像,障人供養,障人苦行,障人行道,乃至他人一毫之善,皆生障礙。不信出家,是遠離法。不信忍辱,是安樂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離妄想,是出世心。致使生處,多諸障礙。如是罪障,無量無邊。唯有諸佛,諸大菩薩,盡知盡見。如諸佛菩薩,所知所見,罪量多少,今日慚愧,發露懺悔,一切罪因苦果,願乞銷滅。從今日去,至坐道場。行菩薩道,無有疲厭。財法二施,無有窮盡。智慧方便,所作不空。一切見聞,無不解脫。相與至心,五體投地。仰願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六道一切眾生。以今懺法,一切眾苦,皆悉斷除,離顛倒緣,不起惡覺。捨四趣業,得智慧生。行菩薩道,不休不息。行願早圓,速登十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譯解】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三寶面前長跪合掌歸依,並用清淨的身口意發露懺悔。從累世生死輪迴以來,直到今天之所以不能證得聖果,並受到六道的苦報,於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中 )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貪、瞋、痴三毒的悪念,且非常強烈猛力,因此造了種種的惡業。有時看見他人行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坐禪、智慧等六度,不能隨喜讚美他人,卻心懷嫉妒心、破壞心,而這些無量無邊的過失,都是因不能隨喜他人,且障礙他人行六度所產生的罪業,今日慚愧懺悔,希望諸佛菩薩能夠幫助淨除。我們從累世生死輪迴以來直到今天,不只不能隨喜讚美他人功德外,甚至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也沒有慚愧羞恥的心,且驕傲怠慢不努力,從不好好的思惟世間的成住壞空是無常的,人命只在呼吸之間而已,一旦死亡,就會掉入地獄受極大罪苦。並對於他人起種種的惡法,常常障礙人家建立弘揚三寶,障礙人供養三寶。 障礙人修習一切佛法的功德,這些無量無邊的惡業,今在佛菩薩前懇切求懺悔,希望能夠消除滅盡。我們從累世生死輪迴以來,直到今天不相信歸依三寶、障礙人出家、障礙人持戒、障礙人佈施、障礙人忍辱、障礙人精進、障礙人坐禪、障礙人誦經、障礙人寫經(智慧) 、障礙人齋會(供齋) 、障礙人造像(佛像) 、障礙人供養(供養三寶) 、障礙人苦行(刻苦修行) 、障礙人行道、甚至他人有一絲毫的善念都要阻礙他,不相信出家是遠離煩惱、遠離生死之法,不相信忍辱才能得到安樂,不知道一切眾生無相才是平等,不相信平等就是不執取,因為心無相,自然離開了煩惱。不知道離開妄想不起分別心,就能得出世的清淨心。 所生之處多有障礙, 這些無量無邊的惡業,只有佛菩薩知道,而佛菩薩所知道,所看到的這些罪,我們今日都慚愧發露懺悔,不管是已經形成的苦果,或是還沒有成形的因,都希望能夠消除滅掉。從今日直到開悟成佛,所行菩薩道,永不厭倦,無窮無盡的法財布施,所見所聞都沒有罣礙。希望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我們能五體投地,懇切悲痛的祈願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力、神通力,普濟法界一切六道眾生,離苦得樂,離開顛倒妄想,不起惡念,所有一切受苦眾生都得智慧生,行菩薩道,能如法精進修行,也祈願我們的願望能早日圓滿,成就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乃至佛的圓滿果位。
【註解】
【註一】、【四事】:衣、食、臥具、醫藥
【註二】、【四威儀】:指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為比丘、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亦即日常之起居動作須謹慎,禁放逸與懈怠,以保持嚴肅與莊重。佛教中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一卷 * 斷疑第二的結語】
【故事舉例】
從前,有一個孤兒,無依無靠,既無田地可種,也無錢財經商,他過著流浪與乞討的日子,無人瞧得起他,對前途覺得十分迷茫和徬徨。有一天,他去拜見一位高僧,求教怎樣改善處境。高僧把他帶到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旁,指著一塊石頭說:“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賣。但要記住,無論人家出多少錢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孤兒滿腹狐疑,心想,怎麼會有人花錢買這塊石頭呢?但他還是抱著石頭來到集市內,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叫賣。第一天過去了,無人問津。第二天過去了,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天,才有人來詢問。第四天,有人想用賤價買下這塊石頭。到了第五天,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孤兒回到寺廟,興奮地向高僧報告這一情況。高僧說:“你明天把它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無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孤兒又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去,過了幾天,對這塊石頭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價格也被哄抬得高出黃金的價格。孤兒又去找高僧,高僧說:“你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孤兒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結果,這塊石頭的價格被炒得比寶石還要高,被稱為“稀世珍寶”。對此,孤兒大惑不解,又去請教高僧。高僧說:“世事皆是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那麼你永遠只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寶石,那麼你就是無價寶石。”在這個故事中,“無論多少錢都不賣”,就是“得決定信,永斷疑悔”。孤兒對這塊石頭的價值並不深信,有所懷疑,甚至可能因沒有把它賣出去而後悔,但他遵從高僧的囑咐,堅決不賣,仍然達到了“永斷疑悔”的效果。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你便可成佛。

歸依了三寶,修行要上路,首先必須斷除內心的疑惑。疑,與貪、嗔、癡、慢、邪見是眾生六根本煩惱之一,只有證到小乘預流果以上,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徹底斷疑。更何況我們只是一介凡夫?我們因為不知道推果尋因,真正的去了解三世因果的關係牽連,所以懷疑行善為什麼還是會得惡報呢?在懺文中舉四個例子來解釋三世因果的關係,來破除行善反而得惡報的疑問。(1)精進持戒的人應該長壽,但卻壽命很短。(2)屠殺眾生的人應該短壽,卻延年益壽。(3)清廉的人應該富足,卻生活貧苦.(4)貪污偷盜的人應該貧困,卻生活富足。又舉出世間的享受為什麼不是安樂的四個理由如飲食、衣服、眷屬、生死等。其實出世的法才是安樂的因,但世人以為出世法的精進是辛苦的、是痛苦的。而不知道那是被無明知見所惑。要見人作福便讚揚,且不要去阻礙別人為善,其實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懺文中舉出一段餓鬼的因果報,對不守戒律、不護威儀、不護口業、罵辱持戒人的惡報。同時也因餓鬼向羅漢的真誠懺悔,而滅了餓鬼無量的罪業,才能使他早日脱離苦海。羅漢之所以來度餓鬼,是因為餓鬼過去世作沙門時曾念佛念經的缘故,所以佛絕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我們要了解如果對別人修善法造成障礙,就會有惡的果報,反省累世阻礙人善業,今生自己才會有障礙。要相信三世因果的報應是疏而不爽,想想今生很多的不如意事、很多的苦難、種種的障礙,都是因為自己前世所造的惡業所至,所以要甘心歡喜接受,真誠懺悔消業。如果我們能從三世因果的立場來看,把因果關係的空間跟時間拉開來,就能看到因果關係的真實性。佛法所講的「如是因,如是果」的因缘果報真實不虚的定律,如果不承認、不懺悔自己所犯的過失,就會按照所做的惡業,得到應受的果報。若我們加進了這懺悔的改變因素,及佛菩薩的功德力神通力的加持,就變成兩個因,也就變成第二個果,如此才能符合因果定律,所以我們要相信諸佛菩薩三寶的力量並努力精進修行,不要空過一生,才能出離生死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