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二 * 發願第五

行菩薩道的過程,菩提心是利益一切眾生直至成就佛果,發菩提心在前面,再以發願回向兩個結合起來,做為發菩提心的延續,在《梁皇寶懺》卷二裡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回向第六,這三品在《梁皇寶懺》具有淨除罪業的功能。而「發願第五」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向上祈求佛菩薩的功德加被,下對值得憐憫的惡道、惡習的眾生給予援助,亳就是自利利他的願。
五、【懺文及佛號】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得發大心竟,喜踴無量。宜復應發如是大願,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 南無賢善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廣莊嚴王佛 南無金剛華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 南無瑠璃莊嚴王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南無不動智光佛 南無降伏諸魔王佛 南無才光明佛 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藥上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願以不思議力,同加覆護。令某等所有誓願,皆悉成就。在所生處,常不忘失。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要知道在學佛過程中發願是非常重要,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眾生的願力也不可思議。欲要成佛,一定要發大菩提心願,諸佛菩薩在因地時都發大菩提心願,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普贤菩薩和文殊菩薩各有十大願等等,所以我們更應該效法諸佛菩薩發起如是大願。用真誠懇切的心,五體投地來禮拜諸佛菩薩,祈願諸佛菩薩以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加持我們,護佑我們,令我們從今日起不管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永不忘記我們的誓願,發菩提心,行菩提願,相續不斷,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懺文及佛號】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常得供養。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護持,大乘方等,一切諸經,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菩薩,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賢聖,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有所奉給,隨心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和尚【註一】阿闍黎【註二】,所應供養,隨念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大力國王【註三】,共興三寶,使不斷絕。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三惡八難之名。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四無礙智【註四】,六神通力,恆得現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眾生。相與志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淨光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旛勝王佛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妙音勝佛 南無常光幢佛 南無觀世燈佛 南無慧威燈王佛 南無法勝王佛 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曼那華光佛 南無優曇鉢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才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行菩薩道的真正力量,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然後由三寶、父母、師長、國王,最後從依報的清淨國土到正報的聖智神通,這就是發願自利的過程。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發願侍奉供養禮敬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持禮敬大乘方等一切諸經。供養護持禮敬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賢聖僧。供養護持禮敬佛法僧三寶是我們最大的福田。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又願常常能回報奉養父母親哺育的恩德,所有供養父母親的東西,都能隨父母親的心願讓他們滿意。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又願能夠有福德因缘侍奉供養有智僧、阿闍黎儀軌範師,所作供養皆得圓滿。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又願能遇到大力護法的國王,給我們很大的支持幫助,讓我們修學佛法沒有障礙,共同振興三寶,使佛法相續不斷。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又願為了教化眾生、利益眾生,常得莊嚴清淨國土,無三途八難之名。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又願隨時隨地都能任運四無礙智、六神通力的正確知見,正確修持、正確禪定、正確觀慧,去說法敎導度化一切眾生。我們虔誠懇切的發願,五體投地的祈請諸佛菩薩慈悲大力加持!
【註解】
【註一】、【和尚】:親教師。指懂教義的有智僧,為人師者。
【註二】、【阿闍黎(阿遮梨耶)】:軌範師、教授。
【註三】、【大力國王】:國家領導人。
【註四】、【四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義無礙智、樂說無礙智。四無礙智是一種辯才無礙,於說法教化眾生時,能夠說服別人。
【故事舉例】
一位在區公所擔任地政課課長的日本人,罹患胃癌末期,醫師說他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他想既然只有幾個月可活命,他心中有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想要去完成。原來他所管轄的社區有一個垃圾場,很髒亂,他想把它變成公園,但是因為地主意見很多,久久不能完成。現在生命已經不多了,他就站出來協調,原本不同意的地主們,看到他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竟然如此熱心在協調,受到了感動,終於改變態度集體合作,把垃圾場變成現代化的公園。公園完成後,有一天他到公園去,看到很多小孩子在玩盪鞦韆,心中充滿了感恩、感謝與感動。忽然間他一想從協調開始到公園完成花了多少時間?總共花了二年半。而醫師說他只能活幾個月!發大願使病人完全投入利他公益工作,完全忘記癌症,遠離癌症陰霾,當然就活下來!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承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註一】,大慈悲力;令某等所發誓願,所生之處,隨心自在。某等從今日去,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若有眾生,見我身色,即得解脫。若入地獄,一切地獄,變為淨土。一切苦緣,變為樂具。令諸眾生,六根清淨,身心安樂,如第三禪。斷諸疑網,發初無漏。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若有眾生,得聞我聲,心即安隱。滅除罪垢,得陀羅尼【註二】。解脫【註三】三昧【註四】,具足大忍。辯才不斷,俱登法雲,成等正覺。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一切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得未曾有。若到三塗,斷除眾苦。若在人天,盡諸有漏。所向自在,無不解脫。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於一切眾生,無有與奪之心,無有怨親之想。斷三毒根。離我我所【註五】。信樂大法。等行慈悲。一切和合,猶如聖眾。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於一切眾生,心常平等,猶如虛空。毀譽不動,怨親一相。入深廣心,學佛智慧。等視眾生,如羅睺羅。滿十住【註六】業,得一子地【註七】。離於有無,常行中道。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此係百七十佛起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寶海佛 南無寶英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寶幢幡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大名稱佛 南無得大安隱佛 南無正音聲佛 南無無限淨佛 南無月音佛 南無無限名稱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淨光佛 南無金剛藏菩薩 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我們再次的歸依三寶並普禮十方諸佛。祈請諸佛菩薩以廣大慈悲誓願力加持我們,讓我們累劫以來所發的菩提誓願,任運自在,皆能達到圓滿究竟。從今日開始我們在大悲願中,若墮入地獄,一切地獄變為淨土,一切業苦緣變為清樂,令諸眾生六根清淨身心安樂,如入第三禪天一般,斷盡諸疑惑,發初無漏。
第二願,願聽到我的聲音,就有如聽到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一般,便心生安隱,化熱惱為清涼,滅除三惑罪垢,得三陀羅尼,證得三解脫成三三昧。由三賢而登十地,直至法雲成等正覺。
第三願,願聽到我的名字有如聽到阿彌陀佛聖名一般。因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在第十八願說:若有眾生得聞我名,我名向餓鬼,餓鬼悉飽滿。我名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若我名唱入三善道,即盡諸有漏。如阿修羅聞我名者,惡心調伏。人道聞我名者,四相頓空。天道聞我名者,五衰不現三災不起,凡我名之所趨向,無有不自在解脫,得盡諸漏。畢竟清淨,十方三寶有感必應,無不加被。
我們所發的三個願跟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藥師佛、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從無量劫不斷發願行菩薩道。自然就會對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藥師佛的琉璃世界,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度一切地獄眾生的悲願產生了信心,因而去實踐我們所發的六度菩薩願,去利益一切眾生。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發願,願與眾生沒有你爭我奪的怨仇,沒有怨親不平之想,内斷貪瞋癡的三毒根,外斷我所之四相。即有我相人相,中有所施之物,即有我所相,有所受之人,即有眾生相,今則三輪體空,無能無所,內忘其心,外忘其境,無緣之大慈,同體之大悲。行諸佛慈悲,於一切時一切處,如水乳相交,統理無礙,猶聖眾之和合,皆悉平等不二。從今日開始我們不論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發願,願與眾生平等的思想,願斷除差異,首先要離開不平等,然後進入平等和合,一切融和在一起。這就是先從不融和進入到融和,再進入尊重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都平等和合,等如虛空一樣沒有差別相。看待一切眾生像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願我們從救度眾生,到度化眾生,到捨離眾生,眾怨行相平等一視。用如此懇切的心,等同一切受苦眾生的心,五體投地的發願歸依諸佛菩薩大慈悲父!
【註解】
【註一】、【一切賢聖】:已經遠離了惡法但沒有斷盡煩惱、證得無漏智慧的眾生稱為賢;已經斷盡煩惱、證得無漏智慧、捨離了凡夫性的眾生稱為聖,按大乘的《仁王經》所說,地前菩薩為賢,地上菩薩為聖。第三禪: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註二】、【陀羅尼】:譯作總持,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亂,遮惡法不使起力用,分為四種: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現在說的陀羅尼是指咒陀羅尼。
【註三】、【解脫】:離束縛而得自在。
【註四】、【三昧】:正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又解作,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心若定,則智慧生,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註五】、【離我我所】:自身為我,不為自身謀利益,為利益眾生而活著的人,叫離我或無我。把自身之外的萬物都認為是我所有,去爭、去貪求,叫我所。「離我我所」,就是將我和我所全部放下不再執著。
【註六】、【十住(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住,住於佛地之位。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註七】、【得一子地】:菩薩階位之一,全稱極愛一子地,此階位的菩薩證得化他之果。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憐憫其子,故為此名。《大般涅槃經》卷十六《梵行品》云:「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捨已,得住極愛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極愛,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見子安隱,心大歡喜。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視諸眾生同於一子,見修善者生大歡喜。是故此地名曰極愛。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捨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某等,以今懺悔發願,功德因緣;願四生六道,從今日去,至于菩提。行菩薩道,無有疲厭。財法二施,無有窮盡。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藥【註一】。一切見聞,同得解脫。
某等又願,從今日去,乃至菩提。行菩薩道,無諸留難。所到之處,常能作大佛事,建立道場。得心自在,得法自在。一切三昧,無不能入,開總持門,顯示佛果。居法雲地【註二】,注甘露雨。滅除眾生,四種魔怨【註三】,使得清淨法身妙果。
某等今日,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大菩薩,所發誓願。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佛,本修行時,所發一切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願某等得如所願,滿菩提願。一切眾生,皆悉隨從,得如所願。仰願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力,現為我證。又願一切天主,一切仙主,一切善神,一切龍神;以擁護三寶,慈善根力,現為證知。令諸行願,隨心自在。
【譯解】我們再次歸依三寶並普禮十方諸佛。祈請諸佛菩薩以廣大慈悲的誓願力加持我們,讓我們累劫以來所發的菩提誓願,不但要度眾生出離苦難,而且要讓眾生行菩薩道。所以願四生六道,從今日去直到菩提成佛,要行菩薩道無有疲厭,財法二施 無有窮盡,智慧方便 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藥,一切見聞同得解脫,所以一切皆成就。又願從今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沒有障礙,所到之處都能夠利益無量眾生,建立道場做大佛事。然後得心自在,得法自在,進入一切三昧,開總持門,廣大利益眾生,顯示佛果。居十地法雲地,注甘露法雨 破魔成佛,最終要讓一切眾生同證佛果。我們現在所發的願,必須學習著把觀世音菩薩的願、地藏王菩薩的願、阿彌陀佛的願、慢慢地變成自己的願,與三寶願完全一樣。願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力證明我們,跟他們所發的願一樣。又願一切天王、仙王、一切善神、一切龍神,三寶諸天護法鬼神,證明我們所發的願,也希望能夠自在。從發菩提心到菩提行,最後圓滿菩提果就是法身的證得。
【註解】
【註一】、【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藥】:佛在《佛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適用於所有修行人),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註四】,則是渡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之人也。是名智慧。」
【註二】、【法雲地】:菩薩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慧雲遍注甘露雨之位。
【註三】、【四種魔怨】: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子魔。此四種魔能惱害人心,滅人慧命,斷人命根,害人之善事,是修道人的怨敵,所以叫四種魔怨。
【註四】、【實智慧者】:就是那個「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的人,佛反覆地讚歎,說只有這樣的修行人才能真的得到解脫,把他比作堅牢船,可以渡無量的眾生出離苦海;比作大明燈,可以給看不見人生之路的人照亮道路;他所說的話(方便開示),就如同良藥,可根治有緣人的各種疾病。佛把人的煩惱比作大樹,凡有煩惱的人聽到這位「常自省察,不令有失」者的開導,猶如利斧砍樹,煩惱消除。這就叫「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藥」。佛陀的這一段教導,是所有佛弟子都應該遵循的,能夠依照佛戒,「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則無論修何宗何法都可以成就,否則就不是個修道人,談何成就?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二卷 * 發願第五的結語】
我們知道學佛首重(信、願、行) ,可見發願對於學佛是多麼重要,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眾生願力更不可思議。欲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諸佛菩薩在因地都發大願,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各有十大願....等等。所以我們要發願不論是在那一生那一世、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發願要侍奉供養禮敬:
(一)佛法僧三寶。
(二)父母、師長、國王。
(三)莊嚴國土。
(四)神智現前。
(五)要與眾生平等並發願自己必須學習著,把觀世音菩薩的願、地藏王菩薩的願、阿彌陀佛的願、慢慢地變成自己的願,與三寶願完全一樣。有如阿彌陀佛「得聞名字」即解脱一般,觀世音菩薩「聞聲即解脱」一般,地藏王菩薩「見色」即解脱一般,整個發願是菩薩行思想的闡述,我們這個願跟佛法僧三寶的願是一樣的, 然後要請三寶證明,我們這個願是真實不虛的!其實發菩提心是整個佛道的起點,發願、回向是菩提心的延續。從菩薩的思想及精神來淨化我們的惡業,來導正我們的思维,我們才能夠有正確的思想行持,來慢慢的淨除我們的惡業。所以我們之所以有惡業,是因為對於生命的價值方向錯亂迷惑了,才會有種種的煩惱惡業,因此要學習跟諸佛菩薩發一樣的心願。
【故事舉例】
人間最大的力道,來自願力!
鑑真法師原本是揚州大明寺的住持,他懸壺濟世,為揚州百姓施藥醫病,同時依循南山律宗的精神,為天下僧人授戒,是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師,在江淮一帶,甚至被尊稱為江南第一戒師. 日本清水寺住持 森清范長老:「那個時候日本的遣唐使,到中國見到了鑑真和尚,被鑑真和尚的佛經注疏所感動,所以一定要請鑑真和尚到日本去傳道。鑑真法師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毅然決定東渡。東渡一共六次,其中三次都因為被人密告,而無法成行。第五次失敗後,大師雙目失明、甚至喪失愛徒,但鑑真和尚說:「為傳戒律,發願過海,遂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又說:「天下的事,很少有一次就能完成的。所以儘管無常來臨,對的事做就對了。」不管遭遇多少的生死折磨,鑑真大師立定的弘法之志,不曾因為年紀老邁,不曾因為眼睛已瞎,仍是以那殘敗瘦弱之躯,完成了改變歷史的大事,一位發願要東渡日本去弘法的人,當時發願時是55歲,在前後歷經了11年的歲月,東渡日本五次失敗,到第六次才成功。隨行的人葬身大海的有200多人,當他歷經生死來到日本時,已經66歲了。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眼睛也因為浸海而瞎,這樣的一位行將就木的老者,竟然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成為日本的「醫藥之祖」,也因為他,而仿唐建立了「唐招提寺」,至今已過千年,仍是屹立不搖。他更是奠立日本佛教律法的第一人,當時若未經鑑真大師受戒的僧人,日本國皆不承認其僧人身份。全國上至天皇,下至百姓,都要遵守戒律,鑑真大師,在日本是超重量級的大師。被日本尊稱為「大和尚」,他不僅是佛教東傳的點燈者,更是大唐文化渡日的重要推手。鑑真大師於76歲在日本圓寂,消息傳回中國,揚州全體僧眾為大師服喪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