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二 * 發回向心第六

五、【懺文及佛號】每一卷的懺文,每誦一段懺文,就會禮佛一段。在禮拜每一段佛號的開始,一定是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每一段的佛名號最後二位菩薩,一定是無邊身菩薩、觀世音菩薩。無邊身菩薩是從安樂邊來看,為與樂。觀世音菩薩是從聞聲救苦邊來看,為拔苦。這二位菩薩都是能聞聲而至,隨處安樂,利益眾生。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已發菩提心竟,已發大誓願竟。次應發回向之心。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無量寶佛 南無蓮華最尊佛 南無身尊佛 南無金光佛 南無梵自在王佛 南無金光明佛 南無金海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一切華香自在王佛 南無勇猛執持牢仗棄捨戰鬥佛 南無內豐珠光佛 南無無量香光明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妙音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已發廣大菩提心,廣大菩提願,現在要把所發的菩提心、菩提願迴向於成就正等正覺的佛境,其實我們的心都是相通的,今日非常誠心誠意五體投地,至心痛切地懺悔,並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懺文及佛號】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現為我證。某等願過去已起一切善業,現前所起一切善業,乃至未來當起一切善業。若多若少,若輕若重,悉以迴施【註一】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令諸眾生,皆得道心。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又願一切眾生,所起善業。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各各回施,不向二乘【註二】,不向三有【註三】,同共迴向無上菩提。
【譯解】再次的歸依祈求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三寶,願以慈悲力、神通力為我們作証明。我們從現在起不論已做的、過去所做的、還有未來所有一切善業功德,不管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要將所做的功德布施給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成就道心。不回向於沈空滯寂之聲聞、緣覺二乘。不迴向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人天福報的三有輪迴。我們所作一切善業,共同迴向成就無上菩提。又願諸眾生,各各所有過去、現在、未來所做的善業,也不要迴向於沈空滯寂之聲聞、緣覺二乘。更不要迴向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之人天福報的三有輪迴,諸眾生所作一切善業成就,要共同迴向無上菩提。所以我們所作的一切善業要平等回向一切眾生、回迴無上菩提,而不是迴向自己、也不是迴向人天福報和個人解脫的小乘小果,而是要迴向無上菩提。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離苦得樂、成就無上佛果。
【故事舉例】
有個農夫請禅師到家裡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結束後,農夫問道:“法師,您認為我的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功德呢? ” 禅師告訴他:“當然有功德,不只是你的妻子得到功德,一切有情眾生都得到功德。”農夫聽了很不滿意,說道:“不知禅師能否單單只為我妻子誦經超度,不要把功德回向給其他眾生?” 禅師感慨農夫的自私,嘗試開導他,說道:“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別人,使每個眾生獲得利益,是很好的修行法門。你應該用點燃的蠟燭,去引燃其他千千萬萬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千萬倍,蠟燭本身也不因此而消耗光亮。如果大家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得到更多功德;何樂不為呢? ” 聽了禅師的話,農夫仍然執著,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請法師破個例子,我有個鄰居,他經常欺負我,除了他,我願意將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禅師聽了,不禁搖頭,說道:“既然一切有情眾生,又如何能除了他? ”這農夫為了不讓別人沾有妻子的功德,因此要求禅師不要回向,後來經過禅師講解後,雖然願意回向功德給他人,卻執著、捨不得把功德回向給自己的仇人,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沾光?回向,教導我們的,便是“捨得”,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執著”捨掉,才是真正的修行。
【註解】
【註一】、【回施】:回向佈施。
【註二】、【二乘】:一聲聞乘。聞佛之聲教,觀四諦(苦集滅道) 而生空智,斷煩惱者。二緣覺乘(也叫獨覺)。根機銳利,不是由佛聲教覺悟,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而斷煩惱者。此二乘有二類,1. 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涅槃者;2. 不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薩乘者,今合此二類為二乘。
【註三】、【三有】:三界之異名。有生有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謂之有。三有即三界之生死也。1. 欲有,欲界之生死也;2. 色有,色界之生死也;3. 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也。《仁王經》中說:「三有業果,一切皆空。」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發菩提心竟。發大誓願竟。發迴向心竟。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皆為證明。重複至誠,頂禮三寶。某等發心發願,其事已畢。喜踊無量,重復至心。五體投地,奉為國王帝主,父母師長,歷劫親緣,一切眷屬;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一切靈祇,過去現在,窮未來際,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歸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師子響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力佛 南無過去堅住佛 南無鼓音王佛 南無日月英佛 南無超出眾華佛 南無世燈明佛 南無休多易寧佛 南無寶輪佛 南無常滅度佛 南無淨覺佛 南無無量寶華明佛 南無須彌步佛 南無寶蓮華佛 南無一切眾寶普集佛 南無法輪眾寶普集豐盈佛 南無樹王豐長佛 南無圍繞特尊德淨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日光佛
又復敬禮過去無數劫諸佛大師海德如來
敬禮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無生法身菩薩
敬禮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無漏色身菩薩
敬禮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發心菩薩
敬禮興正法馬鳴大師菩薩
敬禮興像法龍樹大師菩薩
敬禮十方盡虛空界無邊身菩薩
敬禮十方盡虛空界救苦觀世音菩薩。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已發了廣大菩提心,廣大菩提願,發迴向無上菩提願。這些菩提心、大誓願、迴向心。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我們發心立願,發迴向心。從此心心廓滿太虛,事事周附法界,究竟廣大。猶如法性虛空。我們五體投地,誠懇跪在十方諸佛菩薩三寶一切聖賢前頂禮叩拜,祈請為我們做証明,証明我們內心是非常喜悅激動的來發廣大菩提心,廣大菩提願,且迴向無上菩提。又願為國王帝主、父母師長、歷劫親緣、一切眷屬、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一切靈祇,過去、現在、窮未來際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在十方佛菩薩三寶前。五體投地。懇切求懺悔,歸依世間大慈悲父。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慈悲喜捨,惡知識也是知識都是成就我們的,所以也要代惡知識歸依佛法僧,希望他們早日棄惡向善,出離三界,成就佛果。
【懺文及佛號】讚佛咒願
大聖世尊,巍巍堂堂 神智妙達,眾聖中王
形徧六道【註一】,體散十方【註二】。頂肉髻相,項出日光。
面如滿月,妙色金莊。儀容挺特,行止安庠。
威震大千,羣魔驚惶。三達【註三】洞照,眾邪潛藏。
見惡必救,濟苦為糧。度生死岸,為行舟航。
故號【註四】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度人無量,拔生死苦。
【譯解】我們非常喜悅頂禮讚美佛三寶。佛陀啊!您是三界中最尊貴,偉大的聖者世尊。您的面貌非常莊嚴堂皇,並有廣大神通智慧。您是聖賢中最尊貴的王中之王。您的神通能夠化現,分身遍滿六道。您的頭頂上有肉髻相,頭背後出現萬丈光明,您的臉有如滿月的圓滿。顏色像黃金一樣。您的威儀非常殊勝莊嚴,行止坐臥非常安詳。您的威德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照耀三界,所有邪魔歪道都被潛伏住了不敢出來。佛陀啊!您是度眾生出離生死大海的船。我們將所有功德再進一步,迴向給國王、父母、師長、同學、信施檀越、護法、及十方有情眾生。以非生現生,度人無量,佛之大慈。非滅示滅,拔生死苦,是佛的大悲願。
【註解】
【註一】、【形遍六道】:六道之中皆有佛的應化身在度同類眾生。
【註二】、【體散十方】: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法界,無量無盡世界,無量無盡眾生群體,都有佛的應化身在度眾生)。
【註三】、【三達】:即得到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在羅漢位叫作三明,在佛謂之三達。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天眼通能知未來之生死因果,宿命通能知過去生死因果。漏盡,就是斷除煩惱,包括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種種粗細煩惱。亦是三界能夠照耀。
【註四】、【故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度人無量。拔生死苦。以此發心。功德因緣。
【懺文及佛號】以此發心功德因緣,仰願當今皇帝陛下,皇太子殿下,諸王眷屬。從今日去,至于道場。亡身為法,如薩陀波崙。大悲滅罪,如虛空藏。能遠聽法,如琉璃光。善解難法,如無垢藏。
【譯解】又願為國主王臣,以此發心迴向功德因緣。願當今國王、皇太子殿下,及諸眷屬,從今發心,直至菩提。如薩陀波崙,熱心求法,他能為佛法亡身,終能聽聞佛法。又如虛空藏菩薩,能夠滅除眾生的十惡業,四根本重罪的惡業,讓眾生安於人天解脫之處,載領我們到安樂的地方。又如琉璃光法王子,能於遠處,聽聞佛法。又如無垢藏菩薩,得一切語言陀羅尼,能善解釋難問之法。當今社會邪見熾盛,世智辯聰,常起難詞,以相難問。不知而問為正問,知而再問為難問。
【註解】
 出於《放光般若經》:薩陀波崙為了求法,想要供養師長,可是沒有財物,所以想賣身,得點財物來供養師長求學法。有一個魔想:「還有這種為了求法把自己賣掉來供養師長,有這種人嗎?我不相信。」於是變成年輕人,問他:「為什麼哭?為什麼憂愁?」薩陀波崙:「我想要賣我的身體,得點錢來供養老師,向他學習佛法,可是沒有人要買我。」魔:「我想要買,可是我不買人,我要祭祀,要用人的血,人的髓,還有人的心臟,如果你能夠賣給我,我可以給你很多財寶。」薩陀波崙:「可以啊!你買我的心、血、骨髓。」於是魔叫薩陀波崙拿刀,把他的手剁一下流血給他。有個長者女是菩薩示現,看到魔來惱害薩陀波崙,快步下樓近前詢問何故賣身?薩陀波崙詳情告之。尊貴的童女聞之歡喜,說:「善男子,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你所需要的供養我都能給你,而且我也要隨你一起去同聞佛法。以上是亡身為法,薩陀波崙的故事,他能為法忘身,終能聽聞佛法。」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是大無明邪見黑暗的清淨朗日,是滅根本罪者之大良師,能拔疑箭,破善法器,能令完全。若有眾生犯波羅夷(殺盜婬妄的罪),斷善根、趣向地獄,無所歸依,智者所棄,悉能夠濟拔,開示真路,令離惡趣,是升人天解脫者之梯,能夠安處人天解脫之處。
虛空藏菩薩能夠除掉這些眾生的十惡業,還有四根本重罪的惡業,讓眾生安處人天解脫之處,像一個很大的車子,載領我們到平安的地方,所以「大悲滅罪,如虛空藏」。虛空藏菩薩的特性,能夠滅除眾生的惡業。
【懺文及佛號】又願某等所生父母,歷劫親緣。從今日去,至于道場。散形空界,如無邊身。具十功德,如高貴德王。聞法歡喜,猶如無畏。神力勇猛,如大勢至。
【譯解】又願歷劫父母親緣,有恩德於我,今欲圖報,代為祝念。從今日去,直至成佛果,有如無邊身菩薩,身體能夠分身遍滿虛空,能令眾生有安穩居處,而且讓自己的身體像虛空一樣廣大。又如高貴德王菩薩,具有十種殊勝的功德。又如無畏菩薩,能夠讓聽聞《大般涅槃經》【註一】的所有眾生,斷離諸疑網。又如大勢至菩薩,神力勇猛,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連魔的宮殿都被會震動了。
【註解】
【註一】、 《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裡講到,佛跟高貴德王菩薩說, 誦持《大般涅槃經》有十種殊勝的功德。琉璃光菩薩在很遠很遠的他方世界,聽到了佛講《大涅槃經》,聞是事已,與八萬四千菩薩摩訶薩,欲來至此,故先現瑞,以是因緣,有此光明。然後與與八萬四千諸菩薩,俱持諸幡蓋、香花、瓔珞、種種伎樂,俱來至此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然後以自己所供養之具,供養佛。這個琉璃光菩薩不是琉璃光如來,這是在《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裡,講到在遠遠的他方世界,有一個琉璃光菩薩,從很遠的國土,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拘尸那城娑羅雙樹林間來聽釋迦牟尼佛講《大般涅槃經》。他能夠遠從他方來聽 釋迦牟尼佛講《大般涅槃經》,叫「能遠聽法」。出於《大般涅槃經》:曇無讖三藏所翻譯的經上說,無邊身菩薩身上的一一毛孔,都出一個蓮花,一個蓮花裡有七萬八千個城市,每一個城市有很多的七寶行樹,羅列很多很多的老百姓在那裡安住。這個身體能夠分身無邊大得像虛空一樣能夠令眾生有安穩的居處,而且讓自己的身體像虛空一樣廣大,這個是「散形空界,如無邊身」。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佛跟無畏菩薩的對答,能夠讓聽聞《大般涅槃經》的所有眾生,斷諸疑網。
【懺文及佛號】又願我等和尚阿闍黎,同學眷屬,上中下座,一切知識。從今日去,至于道場。各得無畏,如師子王。影響大化,猶如寶積。聞聲濟苦,如觀世音。善能諮問。如大迦葉。
【譯解】又祝願師長和尚阿闍黎。同學眷屬。上中下座。諸善悪知識。從今日去,直至成佛果。有如獅子王一樣,無論遇到任何善境、惡境、佛境、魔境,一切境界,都無所畏懼。又如寶積佛一樣,能夠教化眾生。又如大悲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廣大靈感,千處祈求千處現。又如大迦葉菩薩的誓願,善能諮問,皆令解脫。大迦葉在涅槃會上,與如來的種種辯問,無虛雜語,皆要緊事。故佛讚大迦葉,善能問辯。
【註解】
 《思益梵天所問經》講到大勢至菩薩,抬腳踩下,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還有魔的宮殿 都會震動,所以說他神力勇猛。
 出於《寶積大乘寶雲經》。「影響大化」就是能夠教化眾生,像寶積菩薩一樣。
 《法華經》〈普門品〉:尋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
 「諮問」是向佛問很多經典。大迦葉也有向佛陀請問,所以說「善能諮問」。
【懺文及佛號】又願我等,出家在俗,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于道場。解諸危厄,猶如救脫。相貌端嚴,猶如文殊。能捨業障,如棄陰蓋。設最後供,等於純陀。
【譯解】又祝願出家,在家二眾,及信施檀越,善惡知識等,從今日去,直至成佛果。有如救脫菩薩,能夠解救眾生。又如文殊師利菩薩,以端嚴之妙相,逗機設化眾生。又如棄陰蓋菩薩,能去除五陰五蓋之煩惱,使業障清淨。(陰者、色、受、想、行、識,之五陰。蓋者,貪、瞋、眠、掉舉、疑、之五蓋。斷五蓋,破五陰。) 又如純陀能有福德因緣供養佛陀最後的一份供養,而得到大功德。(純陀乃佛最後之弟子。陳如,為最初弟子。)
【註解】
 出自於《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講有位菩薩叫救脫,如果有人快要死了,能夠為他修行藥師如來法門,比如讀《藥師經》,或者是燃燈、或懸五色續命幡,雖然這個將死的人,神識已經被小鬼帶到閻羅王前,如果可以修藥師法門,仍然可以把他從閻羅王前把他救回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有講到就是救脫菩薩講的這一段,能夠解救眾生。
 出自《大般涅槃經》〈壽命品〉:「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歸無趣,貧窮飢困。欲從如來,求將來食。唯願哀愍,受我微供!」有一個居士叫純陀,是一個工匠,跟他同類一起十五個人,來到佛的地方,向佛合掌頂禮,說:「希望世尊跟比丘哀愍我,接受我最後的供養,我們從此以後沒有親人,沒有救護的人,將來會很困難、很貧窮──欲從如來乞將來世。」這句話很特別,因為如來涅槃以後,我就沒有依靠、沒有救護的人,我希望能從如來這邊求來世,佛接受我微薄的供養以後,再入涅槃。為什麼要向佛乞求未來世呢?因為他們知道供佛有大功德,而且這個供養是佛最後受的供養,非常非常的重大!純陀因為供養佛陀最後這一份供養,得到大功德。
【懺文及佛號】又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幽顯靈祇,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于道場。大慈普覆,如阿逸多【註一】。精進護法,如不休息。遠證讀誦,猶如普賢。為法焚身,猶如藥王。
【譯解】又祝願諸天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諸神靈各及眷屬等。從今日去,直至成佛果。如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 ,生慈悲心三昧,慈心與樂於當世,悲念直至於未來普濟一切眾生。又如不休息菩薩,能行種種苦行、修功德都不休息,常精進護法不休不息。又如普賢菩薩會擁護讀誦《法華經》的人,為他們證明,為他們守護,精進的行菩薩道,就是普賢菩薩的思想。又如藥王菩薩為法焚身,《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藥王菩薩在往昔時說:我用神力供養佛,不如用身體,於是身上塗了很多的香,又很多的香油,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再用天寶衣纏在身上,灌香油,然後用神通力,把自己的身燒毀,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這是為法焚身,也是求法忘身的意思。
【註解】
【註一】、「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又稱慈氏,就是他慈悲無量,叫「大慈普覆,如阿逸多」。
《思益經》講到恆河沙劫,如果算一日一夜的話,那麼經過百千萬億的時間裡,能夠值到一佛,這樣經過恆河沙佛不間斷的行種種苦行、清淨的梵行,修行功德都不休息,因為這樣的無量劫值遇佛,修行不休息,所以叫不休息菩薩。
《妙法蓮華經》裡講到,如果有人讀誦修行《法華經》,普賢菩薩就現身守護讀誦修行的行者。所以「讀誦」是指行者讀誦;「遠證」是不管什麼地方什麼人,普賢菩薩都前去保護。這個「證」有「證明、保護」,就是普賢菩薩會擁護讀誦《法華經》的人,為他們證明,為他們守護,這樣子行菩薩道,就是普賢菩薩的思想。「遠證讀誦」就是為讀《法華經》的行者,來證明守護。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畏辛勞去證明。
【懺文及佛號】又願十方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于道場,心無愛染,如離意女【註一】。微妙巧說,如勝鬘夫人【註二】,能行精進,如釋迦文。所有善願,等無量壽。所有威神,如諸天王,不可思議,如維摩詰。一切功德各成就,無量佛土悉莊嚴。仰願十方,盡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心,同加攝受。救護拯接,所願圓滿。信心堅固,德業日遠。慈育四生,等如一子。令諸眾生,得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十受【註三】修禪,三願【註四】廣被。應念見佛,皆如勝鬘。一切行願,畢竟成就。等與如來,俱登正覺。
【譯解】又祝願十方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從今日去,直至成佛果。於一切境緣,心如無心,無愛無染,如離意女。(猶如木人對於花鳥,不生染著。故曰萬境本閑,唯人自鬧。果能離此分別意,自然於事無心,於心無事) 。 又如勝鬘夫人能言善道、柔和幽雅,隨順人意。(其時踰闍王喜飲,一日酒醉。命侍臣,殺其所愛之廚役。侍臣不忍殺,又不能違王命,於是告勝鬘夫人。夫人曰:此王酒醉語也,不必從命。止令不殺。至晚,具美酒食,請王共飲。夫人乃以種種微妙巧說,為王解頤。王曰:我今深悔酒醉時,賜殺廚役。夫人乃告以廚役尚在之顛末,王大歡喜。然夫人以持五戒八關齋,雖救人性命,於自戒有犯。故於次日,特至佛前求懺。佛云:如此破戒,功德無量也。) 。 又如釋迦牟尼佛,能行七天七夜讚佛的精進,惟釋迦一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精進至極,故為十方諸佛所共讚,所發弘誓願,等同無量壽佛。又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度盡眾生同證蓮邦。所有威德神力,如四天王等,天王威神,摧伏魔邪,擁護正法,他有無窮無盡的威德神通力,能夠號令這個世間,有不可思議之神力。又願如維摩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神通,願各成就一切功德,莊嚴無量佛土。願十方盡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菩薩慈悲攝受,得滿所願,信心堅固,德業日遠,能夠保護所有的眾生,度生如子。具四無量心,而行六度波羅蜜,十種正受以修禪,三願廣被於眾生,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無不隨時隨地親承諸佛,猶如勝鬘之隨願即見,成就菩提行願,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註解】
【註一】、《諸佛要集經》卷二――釋迦牟尼問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離意女在三昧禪定裡,心不動想?他說這個女眾一入禪定,什麼事情都不能打擾到她,心寂靜沒有任何雜念。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把離意女舉起來,往來十方佛國土,她都如如不動,在三昧裡面,一點都不動。為什麼呢?因為文殊師利菩薩當初發菩提心修行佛法時, 就是這個離意女菩薩,給他啟示的;乃至十方很多很多的菩薩,都是從離意女的 啟發,而發起菩提心的。離意女有很深很深的禪定,而這個禪定,就是淨除心裡的塵垢愛染。所以「心無愛染,如離意女」,就是離開了所有的分別、種種執取,心非常非常的寂靜清淨,連文殊菩薩都不能讓她從禪定中動一個念頭。
【註二】、「勝鬘夫人」是波斯匿王跟茉莉夫人的女兒,善於說法。有一部經叫《勝鬘夫人經》,屬於如來藏思想,而且是在如來藏思想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中國的吉藏大師,有一本《勝鬘寶窟》,就是註解《勝鬘夫人經》的代表性的著作。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四〈受決定記品〉。佛跟阿難說: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如來出現於世,這個佛在寶窟裡面,我去見這個佛,心裡面非常的歡喜,因為佛非常的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就雙手合掌,然後翹一足,七天七夜唱一首偈子,讚美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唱這首偈七天七夜,佛就告訴他的侍者說:這個人過了九十四劫以後,就能夠作佛,號釋迦牟尼佛。所以這裡講到釋迦佛行精進,七天七夜讚佛的精進故事。
「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明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只有兩個核心思想:一個是清淨國土,第二個是承受有情、度化有情。所以四十八願是最殊勝的,所有所發的善願,都跟阿彌陀佛一樣。
【註三】、【十受】:十種正受。正受梵語為三昧,一譯正受。三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異名。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
【註四】、【三願】:指三種誓願即:1. 攝淨土願,又作攝土願、求佛土願,乃有關莊嚴淨土者;2. 攝法身願,又作攝佛身願、求佛身願,乃有關佛身成就者;3. 攝眾生願,又作利眾生願、攝生願,乃有關利益眾生者。
【故事舉例】
 有個年輕人常夢見往生的父母,醒來後心裡總是很不舒服。於是他去寺廟找了位法師求助。法師聽了後,建議他每天念誦《地藏經》,然後把誦經的功德回向給父母。
年輕人在流通處請了部《地藏經》,回家後便開始念誦,他磕磕巴巴地念了 3 小時。頌完經後,便要回向,就在這時,他遲疑了一下,心想道:“我辛辛苦苦念了 3 小時,如果把功德全部回向出去,那我豈非一無所得。
於是他在回向時,念道:“僅以此功德,回向五成予父母,五成予我自己。”回向結束後,年輕人以為今天終於可以有個安眠之夜了,誰知道,他在夢中竟又夢見了父母,並還指著他的鼻頭大罵:“我們生你養你,如今你竟然這般跟我們斤斤計較 ! 我們悔不當初啊 ! 悔不當初 ! ” 年輕人頓時從夢中乍醒,滿臉是汗,想道:“怎麼誦經回向後,情況還比從前糟 ?” 第二天,他很氣憤地跑去找法師,並責備法師欺騙他,浪費他的時間。法師聽了,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誦經回向反而招惹噩夢? 於是法師詢問整件事情的經過。年輕人一一道出,包括在回向時,把功德回向給自己一事。 法師聽了指責他:“你父母生育你,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 多少心血?多少時間?何時跟你計較過?” 年輕人一臉迷茫,法師見他剛涉佛門,於是讓他上一堂回向的課:“回向,能否成功,就看回向者是否誠心誠意,如果仍執著於功德,又何必要回向? 回向,除了是對別人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修行:學習捨下,唯有捨下,才有所得。”年輕人聽了半信半疑,回到家後,他稍作休息、調整心情,打開《地藏經》便開始念誦起來,誦完經後,他再把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界還有生身父母。當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裡光線柔和,他回到童年的身軀,望著對岸的父母,他們臉帶微笑,歲月遺跡在他們身上被抹掉了,輕輕地,向他招了招手。 第二天醒來後,他只是覺得心情平靜而舒適,想起那個夢,想起法師的開示,他終於明白,回向真正的道理 !
六、《尾讚》將這一卷懺文的大意用讚的方式來重點提要,及為結束這一卷懺文跟佛菩薩名號的禮拜後,藉由十地菩薩的果位及願力的不同,每一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都證得同等的法性,可是還有一些業障的深淺而分成十地的差別,但所證的法性是平等的。因業障層層清淨,以象徵功德層層而上直到圓滿,尾讚最後回向,所稱念的菩薩名號不同,是依「十地菩薩」的十個位階,由歡喜地到法雲地的法身菩薩。
【尾讚】菩提心啟。智慧重光。想成念念徧諸方。究竟絕商量。
    五體投降。迴向眾中王。南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因菩提心的開發,本有般若智現前。轉有漏智為無漏智,變世智為出世智。我們所有的願,普及到生生世世、在在處處,都含攝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時空,絕對沒有什麼可以商量的。而又以這發心立願的功德,迴向於諸佛菩薩及迴向於所有一切眾生。也就是說所有的功德,都迴向於無上菩提畢竟成佛。初卷歸依三寶,斷疑懺悔,都得大歡喜,所以登歡喜地。這是第二卷,發菩提心、發弘願、發迴向之三心,斷除所有的雜見偏執的罪垢,我們祈請讚嘆能證得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的第二地菩薩,南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 三稱。
七、《出懺文》在每卷圓滿尾讚之後,引導我們把懺悔的內容再次做總結的提升,將已懺悔的功課告一個段落,且提升自已對佛法的信心修持,及契入佛法的菩提道路上。在出懺的時候,把懺悔的功德迴向,希望諸佛菩薩證明我在努力懺悔,並把所修行的功德集合起來,轉化成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功德回向。
《出懺文》第一段讚佛功德:用佛的容貌跟佛的慈悲,來形容佛的功德浩蕩巍巍。
【出懺文】萬德莊嚴之妙體,未離兜率,已降皇宮; 百福相好之慈尊, 不起樹王,而升忉利。 惟願覺王,垂慈憐愍,大哀曠濟, 拔滯溺之沉流; 法眼圓明,鑒凡情之懇切。
【譯解】佛有萬德莊嚴的相好,佛還沒有離開兜率天就已降皇宮,佛能不離本座化現十方的。佛的應化身是萬德莊嚴百福相好,佛的法身是無來無去有化現十方的神通功德。佛的慈悲是無量無邊的。能救拔沈淪在生死大海裡的眾生。我們很懇切的在這邊禮懺,請佛加被。佛的法眼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到,所以我們要用最真誠懇切的心去祈求諸佛菩薩,才能與諸佛菩薩相感應。
《出懺文》――第二段莊嚴道場並用很莊嚴的梵唄聲音,稱讚佛的名號,如儀如法禮佛拜懺,功德克諧圓滿了。
【出懺文】上來奉為求懺某等。脩崇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二卷,功德將完。壇內清眾,出懺入懺,行道旋遶;燒香散花,諷經持咒。
【譯解】祈佛慈悲證明我們修懺的功德是如實不虛。我們現在懇切求懺悔,誠心禮拜的《梁皇寶懺》第二卷,功德已圓滿。我們在佈置得很莊嚴的道場,用潔淨的身心禮拜《梁皇寶懺》,讓我們身心慢慢安定下來。整個壇場瀰漫沈香檀香。充滿百花奇果的供品。並用很莊嚴的梵唄聲音。稱讚佛的名號。經行、繞佛、行香、打坐。我們如儀如法的在道場裡拜懺,功德克諧圓滿了。
《出懺文》――第三段回向證明,再求懺悔。我們依懺文裡不斷的一段一段、一章一節的去發露慚愧懺悔,然而還有些微細的業果,還不能夠完全的消除。所以我們要繼續仰仗於佛三寶,大眾僧的加被,並痛心懇切,不斷努力地去懺悔,直到業障消除殆盡。
【出懺文】然將二卷之功勳,作此二時之迴向。一真之內【註一】, 佛馱達摩僧伽。三界之中【註二】,天仙地祇水府。咸生歡喜之心,鑒此投誠之志。興一子之悲哀, 滿二嚴之福慧。出生功德,奉為求懺某等,洗空三業,增長二嚴。伏願;事障【註三】理障【註四】以消融,人空【註五】法空【註六】而清淨; 顛倒二心不住, 定慧二種莊嚴; 入不二之法門,證真常之妙理;普沾恩有,法界冤親;獲人法之兩空【註七】, 得無生之二忍【註八】; 二慧圓明, 二行圓滿;優游於法海慈航, 常樂於薩婆若果。雖則依文懺悔, 猶恐未盡虔誠;再勞清眾,同求懺悔。
【譯解】我們將第二卷發菩提、發願、迴向所做的功德,全部回向於「一真之內」,「三界之中」。回向法界體性清淨無相,出世間的佛陀、達摩、僧伽三寶,及三界之中的天仙、地祇、水府。使三寶跟三界中的天神地府龍王這些神明,都生歡喜之心。佛知道我們誠懇的心意,所以佛對我們就有如對一個孤兒生起了悲愍的心情一般,來幫助我們福慧雙修証得圓滿。
我們拜懺時要把身口意三業消除滅盡,因為有業就有果報,如果不把業洗淨消除,就一定會受果報。更祈願我們修行路上能夠增長,福慧雙修,福報具足,若没有智慧的障礙,没有福報的障礙,而能達到人空法空的智慧,就能去除執著妄想而得清淨,能住在定慧的二種莊嚴,免除一切相貌,知曉洞徹一切法都是空性無相的。從此入了不二之門,証得真常不虛妄之妙理。一切法界所有的冤仇、或親屬眷屬,都能得到三寶加持。因證得人法兩空,才能脫離生死的繫縛。又因証得人法二空的境界,而獲得人法二空的「二忍」智慧,人空慧、法空慧、福慧二行都圓滿了。所以在修行菩提道的過程中,非常順利安穩沒有障礙,自然能夠在佛法大海裡非常自在安逸。並安住於佛的智慧果報。我們依懺文裡不斷的一段一段、一章一節的去慚愧發露懺悔,然而還是有些微細的業果,未能完全的消除。所以我們要繼續仰仗於佛三寶,大眾僧的加被,且痛心懇切,不斷努力地懺悔,直到業障消除殆盡。
【註解】
【註一】、【一真之內】:是指出世間的第一義。
【註二】、【三界之中】:是指世間的三界。一真是指出世間,三界是指世間。一真之內出世是指佛馱、達摩、僧伽三寶,三界之中是指天仙、地祇、水府。圓滿福慧二種莊嚴。
【註三】、【事障】:是福報的障。比如身體不健康、種種疾病牽纏,或是師長、父母、國王庇佑我們的因緣不具足,還有很多鬼神、周圍眷屬的干擾,資財不具足,都是「事障」。
【註四】、【理障】:是智慧的障,「理障」是對於修行的真諦通達、修行路上的了透了達之障。
【註五】、【人空】:是羅漢所觀的真理,
【註六】、【法空】:是菩薩所觀的真理。修行的智慧不外乎人空法空的智慧,常、斷二心生滅,都叫顛倒二心。
【註七】、【兩空】:是指客觀的真理,「二忍」是證得二空的智慧;一個是所證得的真理境界,一個是能夠證得真理的智慧;「二忍」就是這個智慧,「二空」是所證得的人法二空的境界。
【註八】、【二忍】:是人空忍、法空忍。
八、《回向讚》「回向讚」有兩個,一個是龍華三會,另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基本上《梁皇懺》是以『龍華三會』這首回向偈為主體。這個是龍華三會。
【回向讚】梁皇懺。二卷功德力。願滅信人/亡者二語罪。親証菩薩離垢地。懺文舉處罪花飛。解了冤。懺了罪。消災增福慧/脫苦生忉利。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受記。南無龍華會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二卷懺悔功德力已圓滿,祈願諸佛菩薩消滅我們無明煩惱業所犯的二語罪,及超薦所有亡者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並祈請能證得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的第二地菩薩,南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能使我們的罪業有如枝葉上的花,被懺悔之風吹掉,借懺悔的功德力來洗淨滅除惡業之果,我們解除跟眾生的冤仇,惡業清除。消災增福慧,離苦生忉利天,我們歷經無量劫修行、無量劫行菩薩道,然後開悟了脫生死。希望到龍華會上與大家相逢,且在彌勒佛的面前,再聽彌勒佛說法,然後蒙彌勒佛授記。南無龍華會菩薩摩訶薩。三稱
八、【回向讚】《舉讚》這一個是消災免難生西方。
【回向讚】梁皇懺。二卷已全周。回向四恩并三有。拜懺某等增福壽。願將法水洗愆尤/惟願亡靈往西遊。離垢地菩薩。惟願哀納受。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解】我們拜梁皇寶懺第二卷懺悔功德已圓滿,願將此功德力迴向四恩(三寶恩、國王恩、師長恩、父母恩)。及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眾生。願以懺悔功德力增福增慧延壽,願以懺悔功德力的法水,洗淨我們的心、我們的罪業。祈願所有超薦亡親眷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誠心懇切祈求能證得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的第二地菩薩,南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及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慈悲大力加持,使我們所求如願,一切吉祥圓滿。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二卷 * 發回向心第六的結語】
 我們把所做的功德,投注歸向於一切善業成就無上菩提,其實發願、回向都是行菩薩道的一部分,整個第六發回向心的重點如下:
一、發回向菩提的願。
二、把功德回向給國王眷屬、父母眷屬、師長、同學、信施檀越護法、十方有情。
三、請求三寶攝受。將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善業功德,不管多或少、輕或重,都布施給國王眷屬、父母眷屬、師長、同學、信施檀越 , 諸天護法、四生六道十方有情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成就道心。對一切眾生都要慈悲喜捨,惡知識也是知識,也是成就我們的,所以我們誠心願為惡知識歸依佛法僧,希望他們早日棄惡向善,出離三界,發無上菩提心願並回向成就佛果。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二卷總結語】
花奉獻—花供養 (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供花功德: 人緣極佳,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 。』 修行佛道的兩個根源──「福、慧」即佛的兩種智慧,整個佛法的綱領──每一個有情眾生從發菩提心開始,就開展菩提道、行六度,最後圓滿六度,成就菩提果,這樣一個架構綱領,是佛法中非常明確的體系。
既然已經歸依三寶、已經懺悔惡業了,從懺悔再展開到發菩提心,功德和智慧也隨著發菩提心而增長,諸佛都讚歎發菩提心的人,因為只有發菩提心,才能成就我們的道業。能發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稱量。佛法之妙,不可思議,唯行者得益。所以要仰學菩薩的精神:
(1)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悲愍一切眾生之心、成就一切眾生之心、教化一切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不是偶爾發一發就好,而是要相續不斷地發起菩提心。
(3)發菩提心不是一定要到佛前來發,只要遇到善知識,就可以發起菩提心。
(4)發菩提心的時候,應該要觀想如何去利益眾生。
(5)發菩提心要難堪難忍,在修行佛道的過程當中,若面臨苦難,不要因為這些困難痛苦而退失菩提心。不要因度眾生困難而逃避,而是要誓言永不退轉。
(6)祈願三寶護持,讓我們的菩提心能夠堅固。希望以佛菩薩的悲願力,把這三十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布施給十方一切四生六道眾生,及今日在場修行的發心大眾們,因為有了這些力量,就可以從自度自利到度化眾生,一直到成就佛果。
 接著「發願第五」的核心思想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的思想,從前面的發菩提心,引導到發願、迴向。不但是時間無量無盡的延續,而且不管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是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常憶念。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菩薩,大乘方等一切諸經,常得供養,供養眾具,皆悉滿足。常得奉值和尚、阿闍黎,父母、師長、國王,所應供養,隨念滿足。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三惡八難之名。若有眾生,見我色身即得解脫。願我的聲音,能幫助眾生解脫、成就佛道。願聽聞到我名字的眾生,皆悉歡喜。願我對一切眾生無任何的爭奪心、怨恨心,能行慈悲道。願我對一切眾生常能不起分別心,能夠做到怨親平等。願我行菩薩道,無有疲厭,直至成佛。願我所到之處常能作大佛事。建立道場,度眾無障礙。願我從今以後,修行無障礙。
 發願對於學佛是非常重要的,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眾生願力也不可思議。欲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諸佛菩薩在因地都發大願,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各有十大願。迴向是發菩提心發願的延續,迴迴向是把我們所做的功德,迴向菩提的願。整個第二卷就是發菩提心、行菩提願、然後再將所有的功德迴向於無上菩提。所以我們從第卷一的歸依三寶,断疑,懺悔,第二卷的發菩提心,發願,發迴向心這是整個承上啓下《梁皇寶懺》的核心思想,首先我們要歸依三寶,並對三寶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有信心才有力量,因有信力而產生慚愧心,對累世來由六根所犯的無量罪業懺悔。現在我們已經洗淨了心地的污染,既然心已清淨,身不再造新業,我們就應以清淨心來修行菩提正道。自然功德和智慧也隨著發菩提心而提昇,所以我們要報佛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眾生恩。不僅今生發菩提心,精進修行,廣度眾生,在未來生生世世,也必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上求的願,跟利他下化的願,令菩提心,菩提願相續不斷。並將所發的菩提心,菩提願的功德,迴向於給國王眷屬、父母眷屬、師長、同學、信施檀越護法、十方有情。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三寶前,歸依長跪合掌,祈請三寶以廣大慈悲心,及殊勝的大神力加持我們,及十方一切四生六道眾生,令我們所發的菩提誓願,都能成就無上菩提。阿彌陀佛!
【故事舉例】
曉惠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家境並不富裕,丈夫從事裝修及維修工程。三十幾年前,醫生宣佈她得乳癌,當時孩子還小,嗷嗷待哺,雖然傷心無助,但只能咬緊牙根,接受一系列難受又痛苦的治療。在治療期間,她在佛前發願,只要能闖過這一關,一定會護持佛法,任何寺廟需要幫忙她一定發心、不遺餘力的幫忙。經過連番痛苦的治療,她終於度過了難關。康復後的她,並沒有忘記當時所發過的願,盡心盡力的護持佛法,幫助道場。在護持佛法的過程中,她遇到種種的困難,由於丈夫家人不信佛,自己也沒工作,百般無奈的她,只好暗地裡扣起買菜錢,來發心贊助寺廟。除此之外,她也三不五時打電話給朋友們,希望他們能一起發心,哪怕只有十元或二十元,她也會開著破車到處募款。數十年如一日的曉惠,在2009年期間,到了一家剛開光成立的寺廟,那一座寺廟非常宏偉,雖然省吃儉用,但對於一個新成立、信眾不多的寺廟來說,可想而知,每個月的基本開銷是非常龐大的。當時,曉惠看到這種情況,二話不說,就想辦法每個月湊一些錢來維持廟裡的日常開銷,該寺廟只要辦法會,她一定報名當功德主。除此之外,她也不斷地東奔西走,希望朋友們也能夠一起發心贊助或報名,讓這個寺廟能繼續維持下去,幫助更多的眾生。 2014年,該寺廟舉辦梁皇寶懺法會,她買了機票參加法會,她對寺廟裡的住持師父說,她這一輩子護持佛法,沒有求過任何的願,現在她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抱孫子。當時,寺裡的住持師父對她說:「您只要拜完這一部梁皇寶懺,你隔年一定能抱上孫子」。於是,她很虔誠,也充滿信心的禮懺。當她拜完懺回去後的第二個月,她很興奮的打電話告訴住持師父,她那位看了很多醫生還是無法懷孕的媳婦,終於懷上孩子了。她也告訴師父說,只要媳婦能順利產下孩子,她明年一定到寺廟還願,報名當梁皇寶懺的總懺主。隔年,孫子出生了。曉惠並沒有忘記當時的承諾,除了親自到廟裡答謝佛菩薩之外,也當起了梁皇寶懺的總懺主。為了當總懺主,她當起丈夫的小幫工,去幫丈夫購買裝修工程所需要的用具,當然也讓孩子支付當總懺主的一半費用來還願,答謝佛菩薩。2016年年初,她的癌症再次的復發,這時她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但仍然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裡護持佛法,還是一如往昔的到處為各個需要經費的寺廟籌款。在她臨終前的兩個月,她依然不斷到處打電話,希望能為即將成立的日本道場籌款。臨終前,她許下了三個心願:第一、她希望能帶著全家人面見她當初皈依的師父;第二、她為自己臨終做打算,不想讓家人操心,她希望在自己往生時能得到她嚮往的寺廟住持的親自超度往生,並把自己的骨灰安置在自己嚮往的寺廟的靈骨塔位;第三、她希望孫子能親自到那座她當初求孫的寺廟答謝菩薩。這些願望最終也一一實現了。2016年9月份,曉惠往生了。臨終前,她的家人聯絡了寺廟裡的師父。或許是佛菩薩、龍天護法的護佑,百忙中的師父竟然在這期間沒有很多的法務,也沒有外出弘法,還親自為她操辦了臨終助唸、白事誦經、入殮、入塔及種種往生該有的儀式。在她臨終的那一刻,她的面白如紙、眼睛和嘴巴都微微張開,經過師父及誦經團的助唸,她的臉色逐漸恢復紅潤、眼睛和嘴巴也漸漸的合攏起來。這時她的丈夫開口了,他說看到曉惠的樣子,他感到很不安,也很無助,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讓她安祥地走,但經過師父及誦經團不斷地唸佛號,他終於看到了亡妻的臉色改變了,眼睛和嘴巴都合攏起來了,他也安心了。自此之後,她的丈夫、孩子們全部都相信佛法,並承諾會秉持曉惠的心願繼續護持佛法。這也許就是曉惠想利用她最後的力量來讓家人相信佛法吧!如今,雖然往生了一年多,但在大家的心中,她仍是一個時時刻刻不忘佛法、護持佛法的人,也把護持佛法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讓她的孩子們能繼續她那無私、護持佛法的精神。